堂安侗寨 世界上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
□华子
堂安侗寨是侗乡黎平的一个侗族村寨,坐落于一座被称为“弄报山”的半山腰上。该寨虽然只有170多户,800多人,但却有着700多年历史,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好几年前,因凤凰卫视美洲台专程到堂安拍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的风土人情播放后,到堂安采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对此,“多彩贵州”就《堂安侗寨》多有仔细描述。
笔者有幸目睹堂安,是随同省政协科教体委员会的一次调研。
坐车从肇兴启程,一路上沿着狭窄的山路蜿蜒爬坡,给人的感觉路很险峻。堂安的海拔并不高,还不到1000米,但由于狭窄的公路是沿着十分陡峭的坡壁修建,另一面是悬崖,坐车前行时便觉得有些恐怖。
也许是藏在深山之故,堂安给人的感觉非常静谧。
堂安侗寨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堂安侗寨的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和睦相处,按传统风俗,寨中陆姓与潘姓又有大陆、小陆、大潘、小潘之分。
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戏楼、歌坪等,显示出侗族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堂安上坎那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两尺见方而带把的石头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他的形状如同木瓢。在井旁,放着一个可供游客随时饮水的木瓢,站在井水旁,穿着民族服饰的侗家人不时来挑水。她们不说话,对着游客莞尔一笑,笑容中便显得她们很淳朴。
堂安作为一个侗族文化社区,一种文化体,辐射整个六侗地区。堂安现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这座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建设以及整个社区的遗产保护给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笔者了解到,1999年12月9日,省政府同意在黎平县堂安寨建立“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2005年5月18日,正式开馆。象任何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一样,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还是一个浓缩了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
堂安的梯田很有特色,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春季,盛满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镜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随同的乡干部介绍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据人民网报道,在全国生态博物馆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首批生态博物馆示范点5个,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名列其中。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堂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模式,以一系列的措施努力保护和传承当地侗族的传统民族文化,鼓励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创造美好未来,生态博物馆在建设中诸多这方面良好效应已初步显现。
参观中,黎平县有关领导介绍说,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将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模式,在促进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将社区内每一个村寨作为生态博物馆“展示点”,以传承、展示传统文化,达到“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双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