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1380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16


自身发力 中央给力 向外借力 抱团出力

——民革省委提案建议大力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顾怡

  中共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都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增城镇人口必然会产生一支新的就业队伍,另一方面,“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需要一支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队伍。如何实现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充分调研,民革省委认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向大会提交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的实施》的提案。

中等职业教育机遇难得

  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工业化发展,2012年已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百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工业园区100个。在调研中发现,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一支庞大的技能人才支撑队伍。而这恰恰是目前制约我省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短板”。如何培养技能人才?就是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将直接为经济发展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启动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达到1:1。“9+3”计划的实施为我省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城镇化。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为工业化提供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支劳动大军存在着素质不高、能力不足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唯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短期内将有效提高这支劳动大军的劳动素质和生产技能,有效地破解目前制约我省工业化发展的“短板”问题。这不仅为提升我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而且也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改变家庭贫困面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好贵州”的有效之举。
  “十一五”以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初步建立起了支撑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及支柱产业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科配置不合理。我省目前在建的工业园区70%与装备制造业有关,据统计仅装备制造业就需要30万技能人才,目前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以农、林、医、师、经济为主,以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学校缺口较大。其次,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办学条件差等问题还不能快速有效解决。2011年,普通高中与中职在校生比为6:4,毛入学率为58.9%,仍有16万左右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5%,按此测算,我省高中阶段将增60万高中阶段学生,如按普通高中与中职在校生比为1:1测算,中职需新增40万人。按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土地购置、校舍建筑等测算,新增1名学生办学资源需投资4万元,新增40万人需投入160亿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加上执行中职学校免除学费和实行助学金政策,需争取免学费资金7.2亿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生活费资助比例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每年需争取资金1.8亿元,以上共需资金169亿元。资金缺口大。再次,教师缺口大。据2011年统计数据,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仅有10平方米左右,师生比高达1:33。按教育部标准:生均校舍面积20㎡,师生比为1:20,教师缺口万余名。到2015年,中职在校生将新增40万人,需要新增教师2万人。上述情况说明,如果不迅速改变现状,随着中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部分生均占有教育教学资源指标还呈下降趋势。

借鉴成功经验支招中职教育

  贵州中等职业教育要在“欠发达、欠开发”基本省情状况下取得长足发展,应借鉴河南、山东、广东、江苏等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和国发2号文件的极好机遇,自身发力,中央给力、向外借力,抱团出力。为此,民革省委建议,首先要将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资金,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贫困中等职业教育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投入,但是同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仍处于落后水平,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在办学实力、水平、条件上与东部地区比较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资金上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呼吁国家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帮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添置实训设备,扩大办学规模。
  第二要强化行业、产业引导作用,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城镇化带动战略全面对接。能否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是决定我省城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未来10年,贵州的城镇化发展重点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大力提升城镇基础支撑能力,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要践行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宽基础、多用途的理念,从长计议,避免将职业技术教育矮化为就业教育。要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相协调,必须加快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高职业学校管理和运行水平,中职学校应适应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注重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单纯的就业谋生转变为就业谋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第四要在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上,针对优秀技工人才,配套鼓励政策,逐步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建议科学合理配置我省职业教育资源,完善“中职-高职-本科” “立交桥”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尽快出台政策对我省“蓝领人才”发展进行规划。我省大专院校和科研系统的职称认证已非常规范,薄弱环节在于蓝领产业技术工人缺乏专业技术认证机构。应大力加强我省蓝领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与颁证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第五要整合社会资源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组建“民主党派专家服务团”缓解师资紧缺问题。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其依托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议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智力优势,组建“民主党派专家服务团”。
  第六是职业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贵州要走出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必须以敢闯新路、敢于突破的气概,优先发展职业教育,要努力创造“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教育发展速度,发挥职教生源大省优势,蓄势后发,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全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能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