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37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4-26


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被服工厂证章

□文/图 周继厚

  解放初期,贵阳市还是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残缺不全的烂摊子。由于经济秩序混乱,工商业凋敝,许多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当时贵阳市有3万多工人,其中有1.2万人失业,连同其家属,至少有5万人生活困难,接近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稳定局势,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贵阳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4月21日成立了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在全市开展捐助失业工人运动。据统计,全市捐献救济物资计人民币51120元(旧币),大米36000斤。但这些捐助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单靠救济是不能长期解决问题的。经过研究,救济处决定采用以生产自救为主,发放救济为辅的办法。
  为了解决全市大批失业工人生活问题,救济处采取以工代赈办法,组建被服厂、鞋厂、织布厂等小型厂(社),安排失业工人从事轻、手工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到1950年5月,通过各种方式安排失业工人7100余人。
  据《杨苏兵团解放贵州侧记》(《贵阳文史》 2009年第3期,作者乔崖)记载:为了使失业工人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工人阶级的关心和爱护,全省各地都成立了失业工人救济组织,省委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把救济失业工人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49年11月20日,贵阳市召开了有各行业1千多人参加的职工代表会议。苏振华到会讲话,阐明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号召广大职工团结起来,恢复生产,共渡难关,并宣布“贵州省职工联络处”(省总工会前身)正式成立。会后,苏振华等省、市领导人同职工代表们举行了联欢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工人阶级的关心和爱护。随后,全省各地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省委要求在省各级工会组织,一定要把救济失业工人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开展这项工作的方针是:以生产自救为主,募捐救济为辅,从生产上找出路,着重搞“以工代赈”。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通过组织为部队加工被服,就解决了2千多失业工人的生活困难。
  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被服工厂证章(如图),用铜元冲压制作,直径3.5厘米,正面上方铸有红色五角星,象征人民政权,下放刻有“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被服工厂”两排文字,背面有三位数编号。
  救济处通过组织翻修道路、疏浚河道、维修机场和部队营房、给农村运盐等办法,也解决了一批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此外,还发动在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开展捐献活动,帮助失业工人渡过难关。失业工人十分感动,他们含着眼泪说:“还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好,在旧社会遇到这种情况,哪个来管啊?”
  贵阳市人民政府在短期内妥善地解决了工人的失业问题,对于安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会被服工厂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