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云区政协提案工作坚持“五个三”做法,发挥提案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中的作用,团结引领广大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努力以高质量 提案工作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会”强素质
坚持召开专题培训会。每年邀请省政协有关专家等,对提案工作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委员系统学习掌握政协提案的概念、性质、作用及撰写要求等,提高委员对政协提案地位、作用的认识,增强委员撰写提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委员撰写精品提案。
坚持开展学习交流会。组织全体委员分批次到浙大、厦大等一流高校学习培训交流;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每季度坚持开展集中协商和学习交流,帮助委员在学习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坚持召开政情通报会。每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区政协常委会议召开政情通报会,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通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十件实事”办理情况、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和提案办理情况,帮助委员知情明政,提高了撰写提案的前瞻性、建设性、可行性。
“三招”增动力
成果转化。将全区各民主党派、区工商联和区政协专委会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和民主监督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提案,催生了一批调研深、分析透、建议实的高质量提案。
履职考核。创新工作方式,从十届区政协开始,全体区政协委员均要在任期内述职,每次常委会议安排5名委员在会上述职,其余委员作书面述职,把提案作为委员履职述职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测评,并汇编述职资料供委员交流借鉴。
表彰激励。每年按10%的比例选出优秀提案和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在全会上通报表彰,进一步提高委员撰写提案、承办单位办理提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保质量
严把征集关。每年全会召开前,通过“智慧政协”平台,给委员印发《提案征集通知》《提案建议参考目录》《政协提案基本知识》等资料,让委员有时间调研、有题目参考、有资料学习,帮助委员提出高质量提案。
严把审查关。全会期间成立提案审查委员会,区政协分管副主席兼任主任,牵头对收到的提案进行逐件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提案,不予立案,作为建议转有关部门参考。
严把提炼关。紧扣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组织各民主党派、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委会深入调研,反复完善调研报告,提炼转化为提案。如,今年区政协反复“打磨”的17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已全部转化,并列为重点提案。针对问题集中、内容重复的委员提案,分类整理、合并提炼,形成精品提案。
“三制”促办理
建立区领导领衔督办机制。重点提案、集体提案由区委书记、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副区长和区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政协主席会议专题研究,明确办理要求,发挥了提案办理的示范效应。如,区委主要领导领衔督办的《关于打造云城1生活圈的建议》的提案,推动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各类项目如期完成,投入使用;区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白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推动政务OA系统升级;区政协主要领导领衔督办的《关于推动新的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促进了楼宇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各专委会分工督办机制。完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白云区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白云区政协提案督办工作方案》,区政协主席会议集中安排,将全部提案的督办任务分解到各专委会,由分管副主席牵头,各专委会分工协作、分组督办,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专题调研、座谈协商等方式,提高提案办理实效。如,增设优品城邦社区公交站、在全区修建8个停车场缓解停车难等提案所提建议,均得到解决落实。
落实区政协提案委日常催办机制。区政协提案委除采取常规方式催办外,还充分运用“智慧政协”平台加强催办,办理单位负责人会及时收到手机催办短信,促使办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如,《关于完善政策吸引本地高层次人才回流的建议》的提案,促进《白云区科技创新十项措施》出台;关于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常态化运营管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处理等方面的提案,推动了农村“五治”“五清”专项行动,全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15%,统防统治覆盖率43.26%,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乡风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化”提效率
实行提案“信息化”。自2020年起,区政协利用贵阳市“智慧政协”线上平台,实行提案“信息化”,团体、委员通过“智慧政协”APP线上接收提案知识、提案通知和提交提案,自主填写提案案由、情况分析、具体建议等,可在“联名提案”栏选择对应的联名委员、在调研栏填写调研过程,同时可填写建议提案承办单位等。
实现提案“无纸化”。“智慧政协”平台运用后,区政协提案委全面实现了提案“无纸化”,推进了节约型机关建设。
实现线上“一体化”。通过“智慧政协”平台的提案闭合管理,促使提案效率提高、办理全程透明、委员查询便捷、督办催办及时、办理单位责任心增强、办理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提案“提、办、督”线上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