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巧常委:传承民族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1-18 12:03:52 来源:贵州政协报 原文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对贵州来说,建设和美乡村应给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省政协常委、贵州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负责人陈月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今年省两会上,陈月巧聚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建设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议》的提案。

  陈月巧认为,民族村寨作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各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级命名的‘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陈月巧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仍存在发展基础弱、特色不突出、带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发现的问题,陈月巧提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要培育非遗传承队伍和传统工艺人才,加大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要引入多元主体,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

  同时,陈月巧在和记者交流时还提到,今年她仍然关注苗绣产业发展,并向大会提交了《加大对苗绣传统工艺的保护的建议》的提案。

  “苗绣是贵州多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活在当下的‘文物’。”陈月巧说。

  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加大对苗绣保护和发展工作力度,成立省级苗绣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补助,培养苗绣非遗传承人,加大苗绣保护创新,促进苗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苗绣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注重文化生态区保护,取得了显著效果。

  陈月巧认为,苗绣是一种传统技艺类的非遗,传统工艺是苗绣的根本和基础。但是原来“长在深山人未识”的苗绣,随着与外部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苗绣制作开始工业化生产,制作流程也出现分化,传统工艺受到现代化、工业化冲击非常严重,面临失传的危机,如果不能抢救性保护,苗绣的传统工艺根基将很快会动摇,甚至完全失传。因此,苗绣要保护、传承、发展,必须抓住传统工艺这个保护根本。

  对此,陈月巧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启动苗绣传统工艺保护工程,把现有的全流程传统工艺制作成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多种方式留住传统工艺资料;二是加大对现有绣娘的支持和认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给予补贴,培养更多绣娘,防止后继无人;三是加强对苗绣非遗的标准认证,研究一套科学的工艺标准,以区别工业化的制作,把传统的非遗苗绣和工业制作的旅游商品区别开来;四是加强苗绣非遗的高端市场培育,通过省文交所,促进市场交易、拍卖等,培育市场和客户群体,开发苗绣的多种市场价值。

  陈月巧表示,今年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更广泛、更精确地提出更好建议,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 主办:贵州省政协办公厅 黔ICP备17008417号-1

承办:贵州省政协办公厅信息网络中心 技术支持: 泰得科技

Copyright @ 2018-2022 GZS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