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兴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培育优良作风的重要时期。在先前积累的防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廉政教育,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一、强化共产主义的信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早在1937年6月,毛泽东和张闻天致信任弼时,强调应加强军队干部教育工作,严肃整顿军风军纪,使军队干部能够担负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争取成为抗日军队的模范。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指出教育工作是抗战形势下边区政府必须集中力量展开的首要工作。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时更是强调在全党工作中掌握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延安时期,中共党员数量增加,但部分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充分,一些党员甚至持有错误思想。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重点通过增强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和推进廉政教育工作。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的号召。1939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主要负责党政军民各机关的干部教育工作,并且统一领导中央直属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8月,该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合并。稍后,中共中央书记处颁发《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1940年1月)、《关于在职教育干部的指示》(1940年3月)、《关于高级学习组组织问题的通知》(1941年11月)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全党干部应当加强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由此强化广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追求。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他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一文中更是告诫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才能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完全成功。这就为全党同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有力保证了全党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有助于避免党内腐败问题的发生。
此外,强化共产主义的信念,保持党内廉洁,离不开党员自我修养的提升。1938年4月,张闻天在陕北公学发表讲演《论青年的修养》,呼吁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的、高尚的理想,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战略,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和战略是每一位共产主义者所必须学习的科学。1939年5月,陈云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72期《党内教育》栏上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指出共产党员的标准之一是“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并且应当具有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同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该文1943年编入解放社出版的《整风文献》),强调广大党员应当努力保持自己无产阶级革命品质的纯洁性,提升自我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
二、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于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位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初,他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同年7月,他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积极劳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9月21日第1版
根据叶子龙的回忆,毛泽东在听取胡乔木汇报工作时,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立刻说:“应该早告诉我嘛,追悼会我要参加。”(《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9月8日下午2时,中共中央警备团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召开张思德追悼会,到会者1000余人,主席台周围布满花圈和挽联,中悬毛泽东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到会者无不深感张思德的光荣。毛泽东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毛泽东讲演结束后,中共中央警备团代表致辞,他代表警备团全体战士宣誓,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以张思德为榜样,为人民利益服务。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
党的最高领导人出席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发表演讲,在党的发展历史上属于首次。《为人民服务》短小精悍,全文仅700余字、27句话,但“人民”一词就出现了17次,彰显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的革命目标和坚定的革命立场。毛泽东决定出席张思德的追悼会并发表讲演,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当抗日战争处于关键阶段、有许多苦难需要克服,当党内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存在脱离群众倾向甚至存在个别干部腐败的现象时,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可谓正当其时。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以新闻稿的形式,发表了毛泽东的这篇讲演稿,供全党全军学习。稍后,毛泽东也在不同场合,多次阐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开幕词以及政治报告中都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均表明,毛泽东已注意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融入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之中。随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总纲,成为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的核心原则,成为党和军队必须坚守的宗旨。
张思德画像
党和军队干部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效防止了腐败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人积极主张的为人民服务理念,深入推进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教育,对此后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理念实现了时代传承,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得到进一步实践。
三、倡导勤俭节约的作风
自“落户”陕北起,中共中央就注重继承和发扬苏维埃时期防腐倡廉的光荣传统,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致信外出工作的叶剑英、刘鼎,指出:“经费甚紧,外面用费须节省又节省,千万不可过费,无论何时不要丧失我们的立场,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显然,此处“不可过费”“不丧失立场”等指示,既适用于外出工作的党员干部,更对全体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1937年3月13日,毛泽东重新颁布了1933年12月中央苏区制定的第26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及时向全党敲响警钟,以防贪污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毛泽东签批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正式成立。边区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所在地。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意在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并且在创建模范根据地的同时,把边区建设成廉政治理的模范。
为了建设廉洁政府,厉行廉洁政治,中共中央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成体系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于1941年5月1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是陕甘宁边区带有根本法性质的政纲,具有最高的法律约束力,其中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贪污行为,有犯法者从重治罪。这样便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了廉洁政府的建设。此处的“从重治罪”规定,有力彰显了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决心。1942年12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党政干部应当“力(厉)行节约”,具体包括“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等。厉行节约不仅可以有效克服边区眼前的物质困难,还可以在深层次上防止浪费、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积极推进边区廉洁政府的建设。
倡导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个人要求,若从边区机构建设、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将倡导节约与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工作结合起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寇对中共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或“蚕食”,国民党逐渐转变了对共产党的态度并在“皖南事变”后断绝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加之边区的自然灾荒,共产党根据地处境艰难,经济压力剧增,亟需解决之道。1941年11月,李鼎铭等人提出的精兵简政成为应时良策,并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各级机构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能。1942年9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文中强调精兵简政是适应当前形势,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方法。同年12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开篇便阐述简政的意义和目的,并明确指出“区以上须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且对区公署、县政府、专员公署的精简办法作了详细规定。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的精兵简政取得很大成效。中国共产党不仅克服了边区的经济困难,锻炼了党政军干部,提高了政府效能,巩固了自身力量,还探索出一条党政军建设的新路,为新中国党政军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陕甘宁边区政府曾蔓延着重军事、轻经济的观点,认为只要能够打胜仗就会解决一切困难。对此,毛泽东提出不同观点,并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强调发展边区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经制度,并且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此外,自己动手、发展生产,也是发展经济、克服财政困难、提升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1945年1月10日,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他呼吁“一面决不滥用浪费,一面努力发展生产”,因为“过去有些地方缺少长期打算,既未注意节省人力物力,又未注意发展生产,吃了大亏。得了这个教训,现在必须引起注意”(《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一重要认知,在毛泽东《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1945年12月15日)、《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1947年2月1日)、《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9月1日)等中亦有体现。
总而言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教育是多方面的,既有党性信仰教育,又有作风理念教育,既有宏观层面的指导性内容,又有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内容,颇具特色,影响深远。
〔本文是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选讲’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项目编号:20240100038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8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