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4-19 13:07:27  文章字号:   
豪士柔情:女性视角下的丁宝桢

 张春来

因历史剧《丁宝桢》在央视的热播,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形象在观众与舆论之中再一次鲜活,被中兴名臣曾国藩激赞为“豪杰士”的他再一次走红。遍览相关文章与评论,不难发现,丁宝桢最被广泛审视的两个视角,一是智斩安德海,二是宫保鸡丁。前者彰显了丁宝桢的大智大勇,后者则体现了丁宝桢的平民本色。有意无意中,人们忽略了在妻子眼里、女儿心中的丁宝桢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父亲。

11

电视剧《丁宝桢》海报

一、作为丈夫与大丈夫的丁宝桢

历史的记载很有意思。在光绪《平远州续志》中有一篇《谌夫人传》,乃丁宝桢为其夫人谌氏所作的传记。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咸丰甲寅,宝桢奉讳居家,是时遵义贼猝起,烽火逼里门仅限一河,村中族戚迁徙殆尽,哭声震山谷。夫人亦携幼子将谋暂避,临行徐谓宝桢曰:“为大夫,顾不能出一策保护乡里耶?”宝桢闻之愕然。乃散家财募壮士奋击破之。

熟悉丁宝桢的都知道,其仕途发达于军功。可以说,妻子携幼子避难前给丁宝桢的警醒让其从此走上了“毁家御贼”之路,并一发不可收,从保卫平远乡党到救援省城贵阳,从带领黔籍将士出征湖南,再到山东剿灭捻军,丁宝桢一路征战,并一路升迁。关于丁宝桢毁家御贼一事,《丁文诚公家信》中《丁慎五公年谱考》一文有如下记载:“其时,父宝桢丁母忧,正在里居守制。兵燹之灾很快就蔓延到平远州牛场,仅一河之隔。家族和亲戚们纷纷逃亡,山谷中一片哭喊之声。感仁嫔之一言,遂取义而赫怒。父宝桢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毁家纾难。”

不承想,妻子的一句“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你就不能想想办法保护乡亲百姓吗?”激励了丁宝桢这个彼时的翰林院庶吉士,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开始了四处征战的戎马生涯。这个时候,在妻子的眼里,丁宝桢作为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应该拿出大丈夫该有的血性与勇气,保卫家乡,护佑乡亲,结果他做到了。于是,谌氏一心一意辅佐丁宝桢成就大业,“是时家事悉以委之夫人,劳窘百至,夫人略不为意,每闻军食乏,辄尽典其衣箧簪珥之属以佐,未尝令宝桢知也。”这段话不仅说明了谌氏一心做好后勤工作,不辞辛劳操持家务,而且在丁宝桢手下部队用度不支时,慨然典当自己的金银细软用作军饷,而这一切都是瞒着丁宝桢为之。可见,在妻子的眼里,丁宝桢已然是顶天立地的真汉子,自己的付出是值当的。如电视剧《丁宝桢》所述,在其偶然发现妻子典当嫁妆时,丁宝桢一脸的心疼与爱意。那个时候,他的心中一定在感叹妻子的大义与品格,也可能在感慨自己没有辜负妻子的殷殷期盼,成就了妻子眼中的“大丈夫”。

关于妻子对自己的影响,据《丁文诚公家信》记载,丁宝桢在《亡室谌夫人象赞》一文中有发自肺腑的感慨:“行讽余以大义兮,语动魄而惊魂。”不难感知,于丁宝桢而言,妻子临行前的一番话仿佛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始终是铭记在心的。据《丁文诚公家信》记载:“同治十年(1871年),谌夫人病故,丁宝桢哀痛卧病,具摺请假一个月。”因为妻子辞世,伤心到卧病并不得不向朝廷告假一个月,丁宝桢与谌夫人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丁宝桢在妻子故后接连写下怀念篇章,深情回顾了妻子贤淑的品性,对家庭的付出,以及对自己的鞭策与帮扶。可以说,在谌夫人眼中,丁宝桢成为了她所期待的样子,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自己的逝去也无多大遗憾了。

谌夫人对丁宝桢的付出不止于此,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谌夫人苦心规劝丈夫迎娶侧室,并在弥留之际将一直侍奉自己的侍女钟氏委托给了丈夫,是为钟夫人。姑且不论道德,为了让丈夫在自己走后情感有所依托,谌夫人果断作出了决定,也算是对丈夫的最后一次付出。据丁宝桢自己所言,钟夫人也是性情宽厚之人,对他的事业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对待丁宝桢与前任的儿女们也是温和有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贤淑。在谌夫人去世后,钟夫人成为了丁宝桢余生的情感寄托,在波诡云谲的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中充当了丁宝桢温柔的港湾,给予了丁宝桢极大的精神支持与抚慰。

央视历史剧《丁宝桢》也给足了钟夫人足够多的戏份,进一步凸显了这位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也许,在钟夫人看来,自己出身女婢,能够成为丁宝桢这样一位封疆大吏、优秀男人的妻子已经是荣幸之至了。丁宝桢也没有歧视钟夫人的出身,对待其与谌夫人一样,作为丈夫,都给予了两任妻子尊重与爱。

二、作为父亲与岳父的丁宝桢

据阎敬铭所著《丁文诚公墓志铭》记载,丁宝桢与两任妻子共生育了五子五女,五子皆长大成人,除幼女外,四女成人。四女分别嫁给了巡检黄桂棻、安徽巡抚陈彝之子陈洵庆、贵州按察使吴德溥之子吴以业、船政大臣张佩纶之子张志潜。古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丁宝桢也不能免俗。四个女婿中,除大女婿黄桂棻名不见经传外,其余皆出身不凡,父亲都是清朝有头有脸的省级领导干部。其中最有知名度的当属张志潜与陈洵庆,前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侄女张爱玲,后者所在家族因祖父与父亲“父子传胪(传胪,进士二甲第一名别称)”闻名于朝内外。古时女子没有太多选择,要么从父,要么从夫,婚嫁后只能期待夫荣妻贵或母凭子贵。每一位父亲都想让女儿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角度来讲,丁宝桢基本做到了。

丁宝桢对女儿的关切在其写给长子丁体常的家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信中丁宝桢多次提及几个女儿,关切的焦点集中于女儿们的成长与婚嫁,事无巨细,体现了丁宝桢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护犊之情。正是因为丁宝桢秉承对女儿人生负责的态度,四个女儿均找到了较好的归宿,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作为父亲,丁宝桢尽其所能安排妥当了女儿们的人生与家庭。可以推断,女儿心中的丁宝桢应该是一位称职的、有爱的父亲。就算是拿到今天来说,虽有“包办”之嫌,这样的父亲又有谁能说他不配呢?

22

丁宝桢长子丁体常塑像

丁宝桢的女儿中有姓名传世的仅有陈洵庆之妻丁素贞。若干年后,陈洵庆之孙,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写了一篇文章The man who gave us Gongbao chicken(创制了宫保鸡丁的那个男人),发表于China Daily(中国日报)。文章深情回顾了丁宝桢的卓著功勋,高度赞赏了丁宝桢的正直清廉,并追忆了一段丁宝桢嫁女的轶事:

在次女丁素贞前往扬州准备与陈洵庆举行婚礼之际,丁宝桢派出八艘小船满载嫁妆一同前往。其中三艘装载了四川出产的大米,两艘则装满了自贡井盐,其余两艘分别满载川地丝绸,以及新娘与她的仆从(其中有两位天生丽质的四川姑娘,原文如此),最后一艘出人意料地装满了四川出产的柑橘。在委托新娘仆从交给亲家公陈彝的信中,丁宝桢这样“解释”了为女儿置备的嫁妆:“大米、盐和丝绸不是给你儿子也就是我女婿的,而是要贮存起来,目的是为了让夫妇二人在饥荒之年能够利用以上物资救济灾民。关于那一船柑橘呢?那是给我亲爱的小女预备的,她非常的喜欢吃,我想她在扬州也会非常的想念。”字里行间洋溢着丁宝桢对即将远嫁之女儿的疼爱与希冀。

更有意思的是,信中丁宝桢还郑重其事地叮嘱亲家公:“对那两位侍奉我女儿的四川姑娘,你儿子千万不能打她们的主意,不能纳她们为妾。”陈彝的儿子果然听从了岳父的告诫,自始至终对丁素贞一心一意。在那个男子纳妾司空见惯的年代,真是难得。经年后,陈洵庆做主把两位美丽的四川姑娘分别许配给了一位基层官员和一位家境小康的商人,对岳父的叮嘱做出了相对圆满的交代。此后,陈洵庆与丁素贞相亲相爱,生子陈延晖(国民党军令部少将衔主任秘书)。陈延晖有子女四人,长子陈忠伟、次子陈忠经、三子陈忠缵、女儿陈忠绮。三子陈忠缵即撰写文章纪念曾外祖父丁宝桢的陈琳教授,此为后话。

三、如何评价作为丈夫与父亲的丁宝桢

长久以来,对丁宝桢这样的封疆大吏,我们习惯了仰视,倾向于用高大上的话语建构他们的形象,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存在。换言之,我们没有以平视乃至俯视的视角来看待本质上也是千万丈夫、父亲中一员的丁宝桢,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33

丁宝桢塑像

作为丈夫,他有情有义,虽居高位,却没有落入俗套,也没有被不良风气沾染。在那个三妻四妾司空见惯的时代,他却一直对妻子忠贞不贰,哪怕接纳继室,也是在前任一再恳求下,在前任逝去之后才给予对方名分,不得不说很是少见的。即使原配离开了自己,也是常常叨念对方的好,对方的情,尤其挂念对方对自己的“当头棒喝”。这种发自肺腑对妻子的尊重与感激不要说在清朝实在稀罕,在现代来说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抛离封疆大吏的身份与躯壳,丁宝桢向我们展示了何为妻子眼中一个优秀的丈夫,这一点足以让人感怀。

作为父亲,他尽显慈父本色,总是力图让自己的宝贝女儿们过上还算不赖的日子。为了女儿们的婚嫁,操着一个平民老百姓般的心,事无巨细,力求完善。在为女儿置办嫁妆的过程中,不仅体贴地照顾了女儿的喜好,而且把对女儿的疼爱升华为了对黎民百姓的关切,特意嘱咐把其中的大米、盐与丝绸作为有朝一日救济之用。丁宝桢这一不平常的举动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朝廷命官的远视与前瞻,更是彰显了他的品格与胸怀。这样温情与大爱兼备的父亲,女儿们怎能不爱呢?诚如电视剧《丁宝桢》主题曲所言:“满汉全席之外,你算哪道菜?”丁宝桢既是堂皇显眼的正席大菜,令人咋舌,亦是低调可口的家常小炒,让人回味。所谓豪士柔情是也!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4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