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4-01 13:05:21  文章字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蒙藏学校旧址的前世今生

 孙诗博

2023年3月28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蒙藏学校旧址内,由国家民委联合北京市共同建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式开馆。该馆位于蒙藏学校旧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出以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史为主题的展陈及民族文化体验项目,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示范项目。蒙藏学校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是一扇知古鉴今的窗口。
一、蒙藏学校旧址的历史沿革
蒙藏学校的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原为石虎胡同7号、8号两栋建筑。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其西路为三进院落,尚存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共有房间50余间;东路为四进院落。
说起这个旧址的历史,还要追溯到几百年前。明初,石虎胡同7号为延陵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明末的崇祯初年,常州府宜兴县(今属无锡)籍内阁首辅周延儒在此居住。崇祯十六年(1643年),周延儒被赐死,此宅充公。

蒙藏学校旧址

清朝入主中原,北京城内的政治格局为之大变。顺治十年(1653年),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此建府。因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此府又称驸马府。吴应熊名爵虽高,其实是政治的囚徒,根本是作为事实上的人质在北京存在。康熙亲政后,裁撤尾大不掉、不听朝廷号令的三藩。远在云南的吴三桂举兵反清,吴应熊被杀,此宅充公。
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在此处设立右翼宗学。乾隆九年(1744年),右翼宗学迁往绒线胡同,此宅被赐予大学士裘日修用作住宅。道光二十年(1840年),裘氏后人将此宅卖给安徽人潘氏。清末,潘氏宅邸被清廷买下,打算改建为海军部,后计划搁置,此宅也就空闲下来。
石虎胡同8号是蒙藏学校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当时还是裘氏住宅隔壁的石虎胡同8号经过拆改修葺,被乾隆皇帝赏赐给长孙爱新觉罗·绵德居住,俗称贝子绵德府。光绪年间,爱新觉罗·毓祥继承贝子府,因袭辅国公,此处建筑又被称为“毓公府”。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民国建立,北京城的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进京担任蒙藏事务局总裁,提议设立蒙藏学校。1913年,贡桑诺尔布开办蒙藏学校,培养拥护五族共和的少数民族精英,将校址设在西皇城根转马台孙家花园。
1914年3月,蒙藏学校开设预科一班,招收来自内蒙古各盟旗的学生。1916年10月,蒙藏学校从转马台孙家花园搬至西单小石虎胡同,租用石虎胡同8号原毓公府及石虎胡同7号潘氏宅第等。1926年,蒙藏学校租期满,北洋政府欲将房屋收回,后经协商,决定将此地永久划予蒙藏学校使用。
国民大革命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首都也从北京迁到了南京。蒙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政治优势,但是依然在缓慢发展。1931年,蒙藏学校购买了旁边的松坡图书馆,扩充校舍。其后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蒙藏学校依然延续着培养少数民族精英、践行民族融合的办学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蒙藏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51年,蒙藏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为了拓展学校的使用功能,拆除了原有的垂花门及东西厢房,正房前原有宽阔的月台和甬路,成了该校的大操场。“文化大革命”期间,蒙藏学校旧址受到了冲击。
改革开放后,国家增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1987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从蒙藏学校旧址中搬离。1990年9月12日,蒙藏学校旧址开始修葺。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蒙藏学校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0日,蒙藏学校旧址全面封闭,启动修缮工程。2022年,蒙藏学校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
二、蒙藏学校的缘起、发展和民族特色
说起蒙藏学校,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建者——贡桑诺尔布。正是因为这位蒙古王公的政治理念,以及其独特的办学经历,才让蒙藏学校得以在北京城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蒙藏学校是贡桑诺尔布一手建立的,是其一生办学、践行中华民族团结向前看的见证。

蒙藏学校开创者——贡桑诺尔布

1872年,贡桑诺尔布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系成吉思汗勋臣乌梁海者勒蔑的后裔,于1898年就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就任之初,贡桑诺尔布排除守旧势力的百般阻挠,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跪拜礼,解散了专门供王府娱乐的“燕怡堂”,废除蒙民当喇嘛的《训令》。后来,他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成为塞外蒙古诸部翘楚。
值得一提的是,贡桑诺尔布开朔漠风气之先,先后创办了崇正学堂、守备武学堂、毓正女子学堂。他变卖家产来维持三所学堂的基本开支。许多盟旗王公以贡桑诺尔布为榜样开始办学,其教师以崇正学堂的毕业生为主。这些建校活动使得越来越多蒙古民族地区的民众接受了文化教育,促使喀喇沁旗成为了文人会聚、人才辈出的地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清廷以贡桑诺尔布办学有功,赏匾额“牖迪蒙疆”。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贡桑诺尔布请理藩部代奏呈请入陆军贵胄学堂听讲,并请留京当差。
1911年,贡桑诺尔布从北京返回喀喇沁右旗,他深入察访了不少蒙古族村落和汉人村庄,发现蒙汉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纠纷。在调查研究中,根据诸多事实,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振兴蒙古民族,发展地方经济,绝对离不开在这里共同生活繁衍的其他民族,只有各族共同团结努力,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目标。
可是,当时担任热河都统的熊希龄得到了错误信息,认为贡桑诺尔布在搞自治。他急报袁世凯说贡桑诺尔布图谋不轨。袁世凯遂用调虎离山之计,延续封建传统的羁縻政策,任命贡桑诺尔布为国民政府蒙藏事务局总裁,一日一电急召其到北京赴任。当时,蒙藏事务局的权力实际上被袁世凯的亲信姚锡光把持。姚锡光处处掣肘,贡桑诺尔布很难开展工作。姚锡光去职后,贡桑诺尔布才摆脱了束缚,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为了改进边疆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现状,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储备人才,贡桑诺尔布向国民政府提议设立蒙藏学堂。他感慨道:“如不及时兴办民族教育,启迪民智,则蒙古民族将不能存在。”在他的努力下,1913年初,蒙藏事务局获准在京创办“蒙藏学堂”,合并咸安公学、唐古忒学堂、托忒学堂、蒙古学堂4所,在此基础上扩充、改造并创建了蒙藏学校。
三、蒙藏学校的红色基因
蒙藏学校在开办之初,以培养科学人才为宗旨,摒弃封建教育体系,创立新学,开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先河。贡桑诺尔布从内蒙古、西康、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招收了大量青年学生,并有针对性实施教育和管理,学校通过课程、课外读书、名人演讲与各类纪念日仪式,通过日常军事化管理,对个人加以规训,促进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萌发与认同。
蒙藏学校章程规定先办预科,教授中学课程,之后升格为大专。1918年4月,第一批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律专科学习,这是我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蒙藏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代表荣耀先与瞿秋白、许德珩、张国焘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以“蒙藏学校一百三十人”名义,参与签署《致巴黎专使电》《致巴黎和会电》等爱国文电。
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党组织很早就注意到了这批少数民族青年。在李大钊鼓励下,荣耀先回到家乡土默特旗,动员蒙古族学生到蒙藏学校求学。1923年秋,李裕智、云泽、吉雅泰、多松年、奎壁、佛鼎等39名蒙古族学生来到蒙藏学校就读。其中,云泽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乌兰夫,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此发轫。
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谭平山、黄日葵等人经常到蒙藏学校进行秘密活动,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邓中夏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共二大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这年冬季,根据李大钊意见,邓中夏为这些蒙古族青年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为在蒙藏学校建立党、团组织做准备。
1923年,荣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奎壁、吉雅泰、多松年、乌兰夫、佛鼎、李裕智等38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李裕智、多松年、佛鼎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
1925年9月,奎壁、乌兰夫、赵诚、云润、贾力更等,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李大钊的启发下,多松年和乌兰夫、奎壁3人办起了内蒙古的第一家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这是蒙藏学校党支部办的第一份蒙古族革命宣传刊物。考虑到大多数读者文化水平低,《蒙古农民》大量采用了讲故事的写作手法。

毕业于蒙藏学校的优秀学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乌兰夫

其后,中共北方区委便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包头等工作委员会,使内蒙古地区逐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党组织。蒙藏学校这批青年共产党人是点燃内蒙古革命斗争的火种,先后领导并参加了纪念“二七”大罢工、声援五卅运动、悼念列宁等革命活动。
1925年1月,蒙藏学校120名学生中已有90名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同年10月,多松年、乌兰夫等同学一起赴莫斯科学习。一些党员被分配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学习,还有一部分分到外蒙古学习。李大钊对此非常高兴,称赞他们是“新生的力量,革命的财富”。
后来,在党的指引下,荣耀先多次返回北方代黄埔军校招生、参加革命活动。不幸的是,他于1928年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多松年1926年回国,在张家口任中共察哈尔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27年8月被奉系军阀逮捕,英勇就义。李裕智回到了绥远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先后任包头工委书记、内蒙古工兵大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副总指挥,1927年10月被反动分子杀害。
吉雅泰回到了归绥,领导成立了绥远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绥远特别区工作委员会。1950年4月,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驻外大使。1929年,乌兰夫回国从事秘密革命工作,一路追随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脚步,筹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乌兰夫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成为少数民族跟党走、听党话的模范人物。
纵观这些革命者的人生轨迹,毫不夸张地说,蒙藏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设立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在蒙藏学校旧址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一家体验馆呢?这是因为蒙藏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起点,是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等革命先驱重要革命活动场所,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也是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利用好蒙藏学校旧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体验馆已成为宣传中华民族多彩文化、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现我们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要平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国家大局。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集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悠久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培育。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以往更加强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才能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端正历史文化认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才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族群众才能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便是我们今天回溯蒙藏学校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也是探寻蒙藏学校红色基因的价值所在。往事兴替,历史化作一道光,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之路。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4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