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3-04-23 10:20:00  文章字号:   
多次拒绝兄弟封侯的东汉马太后

 王 进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现象古今中外非常普遍。在中国古代,由于皇后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所以如何防止外戚专政就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

马太后画像

 
  汉代的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皇太后,在二十多年间,数次拒绝皇帝赏封自己的亲戚。她,就是东汉明德马皇后。  

一、“天下母”当“以身率下”

  中国古代有专门记录皇帝私生活的“起居注”。由于《起居注》事关皇帝的私生活及其巨大影响,所以由谁撰写就相当重要。
  东汉明帝《显宗皇帝起居注》由马太后撰写。马太后是显宗明帝的皇后,在立为皇后十五年后,明帝去世,马太后随即上升为“皇太后”。此时,马太后做了一件让继位的章帝都感到非常意外的事情——将《起居注》中有关哥哥马防的记录全部删除。
  原来,明帝曾经罹患卧病,马防随即进入宫中“入参医药”,服侍皇帝长达一年之久。这样的事情,即使置之今日,可能也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可以想象,这样的记载一旦公开,毫无疑问,将会巩固和扩大马太后及其哥哥马防和马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但马太后就是要执意删去,最后连皇帝都看不下去而反对说,黄门侍郎舅舅早晚供养差不多一年,没有褒赏也就算了,连他的辛劳都不记录,是不是有点过分了?马太后回答说,我就是不想让以后的人们认为,已经去世的显宗明帝对后宫亲戚多有亲近。最后皇帝也无可奈何。
  建初元年(76),即位第二年的章帝想给各位舅舅封侯,但马太后坚决不同意。又过了一年,出现大旱。这时就有人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旱灾,就是因为没有册封外戚。将对外戚一家的封赏上升到关系一国福祉的高度,可谓冠冕堂皇,不容忽视。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就郑重其事地上了一道公文,要求根据以前“外戚以恩泽封侯”的制度,对马太后的兄弟们封侯。可能对一般太后来说,难免就顺水推舟了,但马太后还是坚持不同意。针对有关部门正式的“上奏”公文,马太后也郑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诏书说明理由。
  马太后开宗明义地说,“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那些提议此事的人就是想通过讨好我而求取个人的利益好处罢了。这句话说得有点让人猝不及防,似乎不近人情,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深谙人情的话呢?
  马太后说,既然你们认为目前的旱灾是因为没有封外戚的缘故,那么以前王莽的五个兄弟在同一天封侯,那天就应该甘霖普降、澍雨如注了吧?但实际情况是“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
  有鉴于历史的教训,所以去世不久的明帝对外戚多有提防,不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任职。
  民间的说法也就罢了,可以不加理睬,但作为国家政府部门的“有司”居然也随声附和,这实在让马太后有点生气。她质问道,“今有司奈何欲以马氏比阴氏乎!”
  阴太后是光武帝刘秀的皇后。在还未成为皇后时,光武帝曾经对阴太后许下诺言,将来要封阴太后的兄弟们,最后“在阴氏侯者凡四人”。阴太后其实有恩于马太后,因为当初在是否确立马太后为皇后的问题上,正是阴太后的“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一句话,一锤定音才使马太后被立为皇后。虽然阴太后有恩于马太后,马太后也感激阴太后,但是在后家封侯事情上马太后并不效仿。
  既然有司将此事上升到国事高度,所以马太后也从国家角度来谈。“吾为天下母”“欲身率下也”。根据中国古代对皇后“母仪天下”的要求,她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话说到这个程度,众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二、兄弟封侯成为“万年之日长恨”  

  章帝看了太后的诏书后虽然“悲叹”,但还是没有放弃。他说,“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拒绝对自己的兄弟们封侯,诚然彰显了太后“谦虚”的高风亮节,却将皇帝置于“不加恩三舅”的“不义”境地啊!更何况三个舅舅一个年老,两个生病,一旦他们去世,这就让我“长抱刻骨之恨”啊!最后皇帝不由分说地甩下一句话,“宜及吉时,不可稽留”。于情于理,于公于私,章帝似乎都不容反驳。
  马太后是个睿智而体贴人的人。看到皇帝的回答,她说,“吾反复念之”,既不能让自己得到谦让的美名,又不能置皇帝于“恩不外施”受人批评的境地,我决定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针对章帝说的“汉兴”以来封赏外戚的情况,马太后含蓄地指出,章帝说的并不是事实——简而言之,封赏外戚并不是从西汉以来而只是东汉才有的情况。针对作为儿子的章帝的孝道,马太后直言不讳,“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感到安心。现在天下“数遭变异,谷价数倍”,身为皇帝母亲的我“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皇帝却轻重倒置,“先营外封”这实在是有“违慈母之拳拳乎”。
  最后马太后做了让步,答应章帝,等到国家“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的时候,“然后行子之志”,你再实现你的心愿。
  事已至此,章帝也无可奈何,只有耐心等待。
  三年之后的建初四年(79),天下农业丰收,边境也无事,终于达到了马太后所承诺的兄弟封侯的“条件”。尽管如此,马太后的三个哥哥还是秉承马太后之意,“愿就关内侯”,留在京师,没有封地,也就是做一个徒有虚名的诸侯王。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马太后也是很不情愿。她感叹说:“吾少壮时,但慕竹帛,志不顾命。”意即:我年轻的时候,倾慕的是像古人那样留名青史而不在乎寿命的长短;想不到居然能活到“年老”。所以又告诫自己要像孔子所说的老年人要“戒之在得”,所以日夜警醒自己,要谦卑自损。同时我也经常“化导兄弟”们,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与我一起有这样的心志,使自己在去世时,不留下什么遗憾。但最终没想到,这样残存的志愿也没能实现,反而成了去世前最大的遗憾(“万年之日长恨”)。
  章帝终于实现了“加恩三舅”的心愿,免除了“刻骨之恨”,却让马太后添加了“万年之日长恨”。怀着这样的“长恨”,马太后一病不起,最终在兄弟们封侯的这一年去世……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或许是一些人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事情,马太后却将之视为“万年之日长恨”,这实在是让人们深感意外。我们也不得不追问,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  
  三、上不负先帝之旨  
  马太后在回答有司上奏的诏书中说:“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这句话或可视为她坚决不许封侯自家兄弟的理由。
  马太后在诏书和回答章帝时先后三次提到“先帝”明帝,也就是她已经去世的丈夫。在最后一次迫不得已接受时,还感慨地说希望“不负先帝”。由此可知明帝对她的深远影响。明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她和马太后又有何“深情”呢?以至于对马太后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明帝小时候很让光武帝称奇,因为他“十岁能通《春秋》”。《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一部经书,奥妙艰深难懂。不仅如此,明帝后来还“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这就可能让光武帝刮目相看了,因为他年轻时去长安游学,也学《尚书》,但结果只是“略通大义”而已。
  明帝十岁能通《春秋》,马太后则“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也许是志同道合吧,所以在明帝30岁即皇帝位后,马太后随即被封为“贵人”,三年后再立为皇后,在皇后位上与明帝一共生活了18年。

明帝画像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春秋》是一本讲政治大义、治国原则的政治宝典,“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明帝和马太后都熟读《春秋》,这让他们深明大义。或许这才是他们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根本原因。
  明帝在世时,马太后觉得对皇子们的封地太小了,“于制不已俭乎?”明帝回答说,我的儿子不能等同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应该要小。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马太后记住了这一点。七年以后,也即在明帝去世三年后,马太后也用明帝这句话来拒绝对自己兄弟的封侯。
  明帝时,“楚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系者甚众”。马太后担心牵连太多,所以建议明帝要慎重减少。明帝听后“感悟之,夜起仿偟”,采纳了马太后的建议。也许是明帝发现了马太后的政治才华,所以有时将那些连公卿都难以决定的重要事情拿来测试马太后,马太后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处理得符合实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太后虽然在国家事务上对明帝多有补正,但是从来不因为皇后身份与明帝谈及私事。
  马太后与明帝在生活上也甚为相得。明帝有次出去游玩,叫了很多人,大家都笑着说把马太后叫来一起。明帝笑着说,算了吧,她不大喜欢游乐,来了煞风景。由此可知明帝不仅了解马太后,还极力呵护她的爱好。
  明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马太后深知明帝的主张,所以在拒绝封兄弟的诏书中说,“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  
  四、下不亏先人之德  
  皇后是“天下母”,但也有自己的后家,也曾是一个女儿,所以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也至关重要。
  马太后出身名门,父亲是东汉著名的开国将军马援。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来自马援的一句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一生以报效国家为念,“常恐不得死国事”,其家国情怀、义薄云天千载之下犹令人振奋兴起。马援的三个哥哥也非常有名,除了卓著功勋之外,作风也谦卑自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是马太后的堂侄,马融培养了另外一位经学大师郑玄。
  虽然出身于名门世家,但马太后命运多舛。父亲马援去世时,马太后不到10岁,接着最小的哥哥、马援“以为将相器”的马客卿又夭折。母亲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悲伤发疾慌惚”,精神上有了疾病。马太后时年10岁,勇敢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干理家事,敕制僮御,内外咨禀,事同成人”,让周围的人甚是惊叹佩服。由于父亲一生正直,得罪了一些人,所以“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堂兄马严气愤不过,上书朝廷,希望能将马太后选入宫中。于是,13岁的马太后进入宫中。马太后深得皇帝显宗的喜爱和尊重,但她没有自己的儿子。显宗于是将贾氏所生的肃宗章帝交给她抚养,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马太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章帝在马太后的抚育下,“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
  也许正是这样的家庭影响和人生经历,所以马太后深谙人情人世,对于众人求之不得的荣华富贵淡泊处之。无论是身为贵人还是皇后、马太后,都衣着俭朴,“常衣大练,裙不加缘”,以至于经常受到宫女们善意的嘲笑,但她毫不介意。对于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后家封侯,马太后冷静地看到,“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一般来说,富贵之家之所以能成为富贵之家,最初必定有出类拔萃的优良品质。但是如果富贵之后封赏太多,就好比果实累累的树木,最终不堪重负,反而使当初造就家族的“根本”受到伤害,最终致使家族毁灭。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冷静、这样的眼光,实为少有。
  上不负先帝之旨,下不亏先人之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东汉王朝避免“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马太后的父亲马援一生以国家为重。马援去世时,马太后年纪尚小,但谁能说她不是真正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精神呢?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