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09-01 11:23:03  文章字号:   
狸猫换太子之二——不知亲母的皇帝
《狸猫换太子》是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里出演最为频繁的包公戏,虽然包公在这一剧目中还没有登场,但却为下一剧目《打龙袍》(或称《断太后》《赵州桥》《天齐庙》等)故事做了充足的铺垫。
 

戏说宫廷秘史

 

  这个剧目讲的是一段北宋宫廷秘史。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剧目一开始,介绍时代背景,说是契丹的突利可汗带兵入侵,要夺取宋朝江山。玉皇大帝觉得宋朝需要更强大,为了帮助宋朝维持江山,特意派了紫徽星(就是北极星,历史上一直作为帝星)下凡,“命你下凡,继承真宗之后,下界去吧”。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八月中秋节,宋朝皇帝宋真宗接受群臣贺节,宰相寇准做诗一首:“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阳晖桂一枝。天降紫薇接宋后,一对行龙并雌雄。”宋真宗两个妃子都怀孕在身,因此是“一对行龙”。宋真宗一高兴,就宣布两个妃子中谁先产下皇子,谁就是皇后,后产的就是贵妃。将寇准的诗写在黄帕之上赠送给两个妃子。

▲京剧《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在后宫“拜月”时,李妃阵痛发作,赶紧回宫去生产。刘妃自称前去帮忙,宋真宗分明知道这两人有互相对立的利害关系,居然还很高兴,“这有收生旨意一道,命你去至玉宸宫收生,需要小心一二”。同时宋真宗又派老太监陈琳去御花园,采些蜜桃,给他的弟弟、号为八大王的赵德芳祝寿。

 

  刘妃拿到这个“收生旨”,要自己的心腹太监郭槐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接生婆,郭槐建议:“现有外邦进来的金丝狸猫,将它剥去皮尾,放在装盒之内,暗暗带进玉宸宫,等李妃产生之后,将狸猫换了太子,就说李妃产生下妖魔鬼怪。万岁知晓,一定将李妃斩首,岂不是好?”于是刘妃赶到玉宸宫,要收生婆预先把剥了皮的狸猫放置在盒内,郭槐带了四十名校尉,把守宫门,不准闲杂人等出入。

 

  李妃临盆,紫徽星果然投胎。收生婆收生,狸猫换去太子,拿装了狸猫的盒子给李妃看。李妃见自己生了怪胎,吓得魂飞天外。宋真宗赶来,看了盒子里的狸猫,大怒之下,将李妃打入冷宫。

 

那边刘妃命令宫女寇珠将太子抛入御河。寇珠抱了装有新生儿的龙盒,下不了狠心,正好遇见被皇帝命令去给皇帝的弟弟、八大王赵德芳送御花园“御桃”的大太监陈琳,两人合计,将新生儿放在桃盒里混出后宫。陈琳将新生皇子送到了八大王府上,说明缘由,于是八大王赵德芳将这个一出生就倒霉的皇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抚养。
 

  隔天刘妃也产下一个皇子,宋真宗于是册封刘妃为皇后,所生的皇子为太子。可是几年后,这位太子在宫中耍秋千时出意外摔死了。八大王赵德芳乘机将李妃所生的那个皇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宋真宗为太子。

 

  新太子由陈琳陪同游玩后宫,见到了冷宫里的李妃,觉得很可怜,向刘皇后建议饶恕李妃。刘皇后觉得事有蹊跷,要太监郭槐审问当年负责丢弃新生皇子的宫女寇珠,又叫陈琳来对质,命令陈琳拷打寇珠,陈琳为防止暴露,一棍打死了寇珠,来一个死无对证。刘皇后只好作罢。郭槐建议刘皇后说冷宫有鬼,派人到冷宫放火,烧死李妃。好在天仙下凡救助,李妃骑鹤飞出冷宫。整个剧目到此告一段落。

 

  这个故事出自明代小说《龙图公案》第六十二回“桑林镇”,以及晚清按评书艺人石玉昆评书改编的小说《三侠五义》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 奋侠义替死救皇娘”。《龙图公案》里只是将女儿换儿子,到了《三侠五义》才有了“狸猫换太子”。

 

历史记载中的悲剧

 

  按照正史《宋史》的说法,宋真宗确实有一位姓李的妃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初名受益,可是被皇后刘氏接过来抚养以为自己的儿子,与宋真宗的另一位妃子杨淑妃一起抚育。元禧二年,改名祯,立为皇太子。后来这位太子、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宋仁宗。据说这位刘后很有政治野心,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只有13岁,全凭太后临朝听政。刘太后也大权独揽,还曾向文臣打听唐代的武则天皇后是怎样的女皇帝。还想为自己刘氏的列祖列宗设立七庙,显然是要做武则天第二了。

 

  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李氏,从原来的“司寝”晋为“顺容”,她的儿子当了皇帝,她自己居然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仍然“十余年伏处先朝嫔御中”。宋仁宗登基10年后,李氏得了重病,刘太后和仁宗下诏将李氏的级别提到“宸妃”。不久李氏就死了,刘太后打算“以宫人礼”进行丧葬。文臣吕夷简力争,“乃命以一品礼殡于洪福院”。据说吕夷简又安排“大内都知”罗崇勋,“用水银宝棺”——中国古人相信水银可以保护尸身不会坏。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亲政,第二年才知道自己是李妃所生,还有人告诉他,李妃“死于非命”,仁宗“号恸累日,下诏自责”。于是追尊李妃为皇太后,重新安葬。据说宋仁宗亲自开棺,见李妃“冠服如皇后,玉色如生”,于是没有反过来追究刘太后的罪责。

 

  我们看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宋仁宗的身世真是一个悲剧:原始社会至少还是“只知其母,不知有父”,贵为皇帝,居然是“只知其父,不知其母”。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无需“狸猫换太子”这样惊险的情节,就足以耸人听闻,让受众感兴趣了。

 

古代没有宫闱戏
 

  既然这么“有戏”,那么这个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剧目吗?

 

  回答是否定的。

 

  实际上我们今天广大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的宫闱戏,在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明清两代的法律对于这样表演皇帝后妃故事的戏剧,是严格禁止的。

 

  明代的法典《大明律》,专门有一条“搬做杂剧”:“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粧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粧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很明显,像这个戏这样,公然扮演宋真宗、李妃、刘妃这样的皇帝后妃恩仇故事,都是被禁止的。同样,宫闱故事也是属于防扩散的,不许百姓知道宫闱之中居然也是阴谋密布、危险重重。

 

  要是认为这样的法律没有办法实施,我们可以看看这条法令,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公布的“教民榜文”——在民间到处张挂以教化百姓为主要目的的单行法令。

 

一榜:为禁约事。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娼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赴法司究治。”永乐九年七月初一日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从杖一百一下子加重到“全家杀了”,何等的干脆!万一哪个演戏的戏子得罪了人,被人一告发,全家都玩完。

 

  后来清朝沿袭了明律的这一条,所以实际上在明清两代,宫闱故事是不准编到公开演出的戏曲里去的。尽管小说里有时可以写一点宫闱故事,但是作为古代最大众的艺术形式,把皇帝后宫的事情搬到戏台上让民众嬉笑怒骂,这对于朝廷的威信是多么大的伤害!

 

  所以这样的好题目一直要到晚清统治力量分崩离析的时候,才开始被人们搬上舞台。

 

忠孝节义俱全的主旨

 

不过宫闱戏的禁忌一旦打开,这个戏的主题就非常切合中国传统礼法的要求。在惊险离奇的情节背后,整个剧目围绕的是忠、孝、节、义的主题。
 
首先可看点就是“忠”,陈琳为了真命太子甘冒风险,寇珠为了真命太子杀身成仁,都是“忠”的典型。他们两个地位都很卑微,都没有得到正式的命令,主动为主分忧,承担莫大的风险,不惜奉献宝贵的生命,和《搜孤救孤》里的程婴、公孙杵臼的行为如出一辙,明显是一个套路。
 
“孝”也是这个剧目的主题之一。宋仁宗知其父不知其母的悲剧,激发观众强烈的同情心。同时这位在叔父家长大的太子,对自己的母亲先天有亲近的感觉,体现出“孝”是人类天性的主题,自然也会使观众发生共鸣。
 
剧目中宰相寇准,宋真宗的弟弟八大王赵德芳以及众多文臣等等都是有节操的正面角色。李妃在这个剧目中也具有“节”的美德,被冤枉后任凭处置,丝毫没有为自己辩护;打入冷宫后也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继续忠诚于皇室,即使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太子,仍旧很本分地对答如流。
 
陈琳与寇珠彼此互相掩护,义胆相照;八大王赵德芳在陈琳上门后,慨然承诺抚养苦命的太子,这些都是“义”的美德。
 
忠孝节义观念,在进入到没有了皇帝的民国时代,仍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德,因此这个剧目中的惊险情节只是一种“打扮”,实际上仍然是一个道德剧。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13年第5期」
「郭建,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