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2-06-29 09:42:45  文章字号:   
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杨朝明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学有其形成的广阔背景,有典型的博大体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华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树,这棵树枝繁叶茂、生命坚韧,在不同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把握儒家思想之大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5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凝练提升。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好学”而“博学”。孔子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文化创造,站在当时历史的制高点上济古维来。梁漱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孔子“天下为公”观念指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只要人们发生社会联系,这个追求就不会改变,也不应改变。儒学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心和道心、人情和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2.“为政以德”与社会规矩意识和管理规则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在孔子那里,“为政以德”就是“以正为政”,他的方法简单明了,就是用为政者的正引导社会的正。孔子认为,以正为政则无不正。各级管理者都应该尽力“正其身”,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树立和培养道德,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干部有政德,教师能传道,学生“思无邪”,久久为功,润物无声,就会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孔子说“人道,政为大”,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人道之正在于政,孔子强调正名,也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为政在于正名,在于使人们遵守规则与规范,履行责任和义务。

  3.“推己及人”与个人价值观念和修养方法

  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特别注重推己及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曾子说就是“忠恕”。孔子认为,现实世界由“太一”化生而来,“分而为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处理这些两两相对的关系,需要有忠恕之道,需要有“一”的思维,由修己而推己。

  4.“执两用中”与人生的行动纲领和思维指南

  人处在天地之间,就应当效法天、地之道。《逸周书》讲:“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又说“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所以孔子强调说:“夫礼,所以制中也。”“以礼制中”的同时还“以刑教中”,儒家讲德主刑辅,那么怎样以刑辅德?儒家注重德治,但从没有忽视“刑何以辅德”的问题,所以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历史总在不断发展,在“损益”中前进。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中庸”有很强的实践性,儒家思想在政治与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有中庸思维,体现了“时中”的智慧。作为一种修行方式或自我教育方式,中庸强调至诚无息、择善固执。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协调,这是社会法则,也是人道原则。中庸方法是进取的哲学,是和谐的哲学,中国儒学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作者:杨朝明,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王玥芳、万鹏)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