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说历史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05-06 17:28:30  文章字号:   
正在消失的行当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在广大乡村,打铁、弹棉花、炸爆米花、补锅等行当,曾那样繁荣,它们充斥着我们的视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这些技能生生不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行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留下缕缕追忆……

  

  补锅。补锅匠曾经是城市乡村不可缺少的能工巧匠,有的在城镇开店经营,有的四季在乡间游走。

  

  翻瓦。曾经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青砖黑瓦的房屋占绝大多数,这样的瓦片免不了会破损、漏雨,于是翻瓦匠的行业就必不可少。

  

  炸爆米花。扎爆米花的工艺曾经让很多孩子着迷,村头巷尾的爆米花地摊周围总是围满了围观的人。

  

  锔碗。“没有精钢钻,不揽细瓷活”。在破裂的瓷碗上钻孔,再以铜丝缝接,一只破损的碗就补好了。当然,锔碗的师傅不仅锔碗,他们还锔盆、锔缸。

  

  修钢笔。自钢笔引进后,修钢笔这个行当,就逐渐形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这个行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吹糖葫芦。曾几何时,吹糖葫芦艺人的摊前是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如今这个行当已经成了快断气的遗产了。

  

  打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伴奏。

  

  弹棉花。大规模、流水线的棉花加工厂让街头的弹花匠成了凤毛麟角。

  

  接线员。当时电话总机接线员尽管是工人编制,但却是很多女孩梦寐以求的职业。程控交换机的出现,让她们全都下了岗。

  

  放铁锅。“放”是一种古老的营销方式,走南闯北的职业卖锅者,用唱歌的方式把锅赊销给顾客,第二年收取货款。他们的“唱功”往往吸引着很多的人。

  

  缝穷。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以缝穷为职业的女子往往有非凡的针线功夫。

  

  篐桶、箍盆。篐桶匠在大量的塑料制品冲击下,已经越来越少。

  

  货郎担。摇着拨浪鼓的货郎现在只能是众多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了。

  

  绞脸。中国最古老的美容技术。用细线绞下女子的脸上的汗毛和毛孔里的污垢,能使人容光焕发。

  

  捏面人。在面粉里加上五颜六色的色素,和成面泥,再凭手指捏出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

  

  制杆秤。杆秤这种古老的衡器在天平、电子称的时代悄悄退出人们的视线。

  

  手工制年画。手工制作年画的工艺随着印刷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濒临失传。

  

  耍猴。从上世纪末开始,绝大多数耍猴人卖掉了猴,纷纷走进向沿海,进厂打工去了。

  

  打草鞋。在中国的众多城镇里面,“草鞋街”这样的地名不少。而今却成了文人雅士书房里怀旧的工艺品。

  

  制青瓦。以黄土制坯,然后装窑焙烧,之后就成了千家万户房上的瓦片。这个复杂的工艺如今却无人继承。

  

  刷马桶。曾经也是一门职业。

  

  剃头挑子。“剃头桃子一头热”。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一头挑烧水的炉子,一头挑剪子等行头,在如今的乡场及城郊结合部,不知道还能否见到他们的影子。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