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涛
1944年,在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逝世的第二天,即12月21日,《时事新报》(重庆)发布了一则王伯群逝世的消息,让我们一窥王伯群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报人生涯。标题如是写道:《本报副董事长王伯群昨逝世 患十二指肠出血不治 遗嘱以文化事业为重》
这则新闻报道了王伯群逝世详情、历任职务和家庭遗属概况,但并未披露王伯群如何当上《时事新报》的副董事长之内幕。细考王伯群的一生,他有三段办报历程。
创办《大共和日报》和《黔锋报》
王伯群对报刊的喜爱和热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初有显露。
1909年10月,正在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留学的王伯群曾致函东亚同文会,表示欲申请加入该会支那(“支那”为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蔑称,源于梵语“Cīna ”,经佛经传播至东亚。该词在甲午战争后被赋予殖民色彩,1946年日本政府依同盟国最高司令部指令正式废止使用。本文保留原文用词仅为呈现历史语境)经济学调查部,并咨询如何购买《支那经济全书》。次日,东亚同文会职员石川启学前来面谈,细致介绍加入该会的手续流程和购买方法。“该书本月内买,则全部十二册,价二十四元;若下月买,则二十八元”。王伯群因“本日无钱,携本月缴六元,拟来取书二册”。十一月六日,王伯群收到石川寄来的《支那经济调查》丁之一部和会员证书,“自九月起至明年四月止,会员费三元”。次日,又收到《支那经济报告书》四册。
《时事新报》1944年12月21日报道王伯群逝世消息
王伯群加入支那经济学调查部会员和订购刊物后,让他有机会为该会刊撰写文章。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王伯群首次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闻事业中。
次年1月中旬,王伯群应章太炎(名炳麟)社长之邀,自日本中央大学返抵上海,致力于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建设事业。
中华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见革命派、旧立宪派、旧官僚等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决定组织成立全国最大的政治社团——中华民国联合会,以便联络各方,共谋统一,巩固新政权,共同对付窃国大盗袁世凯,建立南北统一的大共和民主国家。章太炎在当选会长后,随即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
《大共和日报》的办报方向和编辑方针,按照其在《民立报》刊登的启事所言,即“本会既集合各省宏硕之士共同研究共和进行之方,复附设《大共和日报》为发表之机关”。接着,章太炎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共和日报〉发刊辞》,阐明办报宗旨:“风听胪言,高位之所有事;直言无忌,国民之所自靖。《日报》刊发,大义在兹。箴当世之痛疣,谋未来之缮卫,能为诤友,不能为佞人也。”该报初期日出两大张,还附送画,社址设在上海老旗昌路。首任总编辑为马叙伦,王伯群与钱芥尘、张丹斧、余大雄、胡政之等担任编辑记者。半年后的6月14日,《日报》发布扩充公告,确定王伯群和钱芥尘为联系人。
由于时局多变,中华民国联合会不断演变。是年初,中华民国联合会和预备立宪工会联合成立统一党,推举章太炎、程德全、张謇、熊希龄为理事,王伯群推为干事,继续设《大共和日报》为机关报。受统一党委托,王伯群联络张协陆、符经甫,以原贵州的立宪派为骨干,成立统一党黔省支部,并筹谋在各府州县设立分部。
4月23日,章太炎在北京设立统一党本部。次日,为对抗同盟会占临时政府参议院绝对多数席位的局面,统一党与国民协进会等合并成立共和党。5月9日,共和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举黎元洪为董事长,张謇、章太炎、伍廷芳等为理事。章太炎见自己明显被边缘化,便“强烈反对,但已毫无用处”。无论是中华民国联合会,还有后来的统一党、共和党和进步党,《大共和日报》一直作为这几个党派的机关报,直到1915年6月终刊。
王伯群任职《大共和日报》的编辑记者期间,经常出席各大活动。6月8日,他赴江苏教育总会参加全国报界俱进会大会。会上,当广东代表报告粤都督以公文通告各报仍用清朝报律,取缔报纸报馆时,王伯群等与会记者联合以“全国报馆俱进会”名义电请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通饬取消清朝报律之要求。
1914年,王伯群(左二)与章太炎(右一)等人合影
《大共和日报》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党派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班子配备齐全,社长、总编辑、经理三驾马车各司其职。报馆办报经费主要来自捐款、津贴和广告。是年6月,王伯群出任《大共和日报》经理,为章太炎四处筹募办报经费。我们从章太炎给王伯群的一封信中能略窥一二。章在函中写道:
伯群兄鉴:
前后两电已悉,并请揖唐、岱□汇四千金矣。苏浙军府之款,本捐助而非借贷。今之相逼,若以捐助为词耶?不能提款也。若以股本为词耶?股本业已尽,事后乃由统一党填补二万。彼二府股本已空,无可提取之理。语本不对付,不知何以弱至此。惟向他人所借之款,理应偿还四千金,必无不足也。书此,敬问起居。
麟白
七月四日(一九一二年)
在章太炎主持统一党时期,统一党党势隆盛,党员多达万人,且各省均设有分部。《大共和日报》的中前期,繁荣兴旺。但随着统一党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新组合,蜕化成进步党。在章太炎和王伯群退出后,该报因接受袁世凯资助,堕落成拥护袁氏的报纸,逆历史潮流,拂逆民意,发表反动言论,报纸声誉一落千丈。
1913年夏,王伯群先后接舅舅刘显世和弟弟王文华密电,催促其回贵州任行政秘书一职。王伯群听从桑梓的召唤,中断《大共和日报》经理工作,回到故乡,辅佐刘显世执政。
回到贵州后,王伯群开始第二段办报生涯,担任《黔锋报》董事长。
1912年,刘显世成为贵州地方实力派后,为加强统一党的舆论宣传,于次年创办《黔锋报》,该报由贵州巨富华之鸿创办的文通书局承印。《黔锋报》每日出版对开一张的大报,经费每月500元,日销700多份。王伯群曾一度担任该报的董事长,并聘请张仲明为主笔。
京滇公路周览会贵州分会宣传部印的《贵州新闻事业概况》,曾对《黔锋报》有过这样的评价:“该报内容较为新颖,极力介绍国内外新思潮,为当时贵州舆论界之权威。”
1915年12月,王伯群与梁启超、蔡锷等在天津密会,策动推翻袁世凯。作为天津密会的七人之一,王伯群的主要任务是策动云南的唐继尧和贵州的刘显世、王文华反袁。为了不参与拥戴袁氏称帝的大合唱,也为了不使反袁意图外泄,王伯群将《黔锋报》于是年10月停刊。从创刊到关张,王伯群担任《黔锋报》董事长前后近两年。
投资参股《时事新报》和《晶报》
《黔锋报》结束20多年后,王伯群再次投资著名报人张竹平的“四社”中的《时事新报》,以及当年《大共和日报》的同事人钱芥尘等创办的《晶报》,开启了他第三段办报生涯。
王伯群为何要投资入股《时事新报》?细究缘由,盖有三条:一是,他曾经有二度报人经历,对办报有情感;二是,《时事新报》对他执掌的交通部部务时常出尔反尔,制造舆论,误导社会和公众;三是,他与保志宁的婚姻受到《大公报》和《生活周刊》无端诬陷,损害了个人声誉,但自己却无力抵抗。
基于诸上原因,他体会到投资媒体“预防发生问题时稍有作用”(《王伯群日记》,1932年4月22日)。
1930年3月,交通部邮政总局根据南洋各国政府的要求,取消南洋邮件总包。这本来是一桩符合联邮公约的措施,可是,《时事新报》在3月2日的报评坛栏目,违背事实,抨击交通部“假借外力,遂其营私”。王伯群见一项正常的措施被歪曲后,他只得借助《中央日报》记者采访之机,作出说明:“所谓营私,不知竟何所指而云然,实不胜遗憾。至前年增加邮费一事,实为全国交通会议所通过之议案,其原因系以频年战事,收入锐减,而改良员工待遇,及减轻报纸运费,致支出增加。且以我国邮费,原较他国为廉,乃不得已略予增加。国人凡周知邮政内容者,早已共谅,更无须本部词费也。”
1931年6月18日,王伯群与保志宁在上海完婚。就在当日,天津《大公报》以《王保之婚 蒋宋之婚无此旖旎》为题进行报道。标题火爆,直接拿王保婚姻与蒋宋婚姻对比,并披露王部长为娶新娘,不惜“赠保嫁妆费十万元,新屋瓷砖价值五十万”,震惊朝野。6月27日,上海《生活周刊》刊登一篇《久惹是非之王保婚礼》无署名文章,明文指出王伯群为讨美人欢,舍50万巨资建造别墅,实则暗指王伯群有贪腐行为。
《大公报》与《生活周刊》南北呼应,令王伯群大为郁闷。他先后致函《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进行解释,但不管如何澄清,也没能平息媒体舆论和社会关注,南北“各小报又毁誉频传”。对于《大公报》的无端夸大、攻击和污蔑,王伯群“最不解胡政之、张季鸾二人,素引以为友,且时往还,而反面无情若此,感人情凉薄之极”。
王伯群作为曾经的报人,应当深谙当时媒体的习惯是以偏概全,用极端典型来吸引眼球,制造流量的狂欢和盛筵。1932年4月,当张竹平来拜访王伯群,敦请其入股《时事新报》时,王伯群觉得时机到了。“不出山则已,果再作冯妇则非大报以资宣传不可,与其临时抱佛脚,固不如绸缪于未雨,拟以数千或万元加入。”4月11日,王伯群决先承担每月400元,令该报恢复。与此同时,他还劝说何应钦“以数千元股份加入《时事新报》,预防发生问题时稍有作用”。次日,何夫人王文湘以5000元嘱为用“永康堂”名义加入《时事新报》股份。
在王伯群入股《时事新报》之后,不料又出现了一个乌龙事件。5月5日,交通部秘书双清携《时事新报》来,告该报刊登交通部邮政储汇局招聘名单中有保志宁的同学,斥责王伯群任人唯亲。王伯群阅后,为之愤极,一是托双清诘问张竹平,屡加攻讦是何理由?二是特作一书致张竹平,就招聘事件作相关声明。他写道:
邮政储汇局女职系得由考试而来,位置甚低,无一推荐者,一查即知。……贵报竟扩发电报载之要栏,公诸社会,不特伤弱者情感,抑有价值之大,报似不应远于事实,攻击个人。如此,我公主持舆论,久负重望,对于时事正力求改进之际,而伯群又重承不弃,引以知交,忍而不望,恐非处知己之道,言之近于悻悻。先生高明,常谅而教之。
张竹平得函后,匆忙赶来解释,连连道歉说由于编辑疏漏,此等谬误,实为抱歉,日后定当谨慎。
是年6月至9月,王伯群以“川滇黔视察专使”身份视察西南。10月1日,《时事新报》率先以《王伯群抵沪后谈话:川省地大物博人民勤苦耐劳目前最要之图当为建设铁道》进行大篇幅报道。其中,因为“永年号”爆出烟土案,全国媒体议论纷纷,暗指王伯群有涉。《时事新报》及时作了报道,为王伯群撇清与烟土案的瓜葛,发挥了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后来事实证明,此案与王伯群无涉。
《晶报》创刊于1919年3月,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小报之一。主编余大雄将上海《晶报》的办报宗旨确定为“凡是大报不敢登、不便登、不屑登的,上海《晶报》均可登之”。1930年5月24日,《晶报》载《某部长之齐家治国》一文,“详述苏沪两话局对调,而涉及近日所遭家运不顺之私”。暗射王伯群为安排二妹夫赵守恒为苏州电话局局长,大动干戈,对苏沪局长进行重组。
1932年10月,在《晶报》主编和主笔余大雄、张丹斧的邀请下,王伯群爽然入股《晶报》,请秘书许修直代“为《晶报》收股款五百元”。加入股款后,效果果然显著。翌月,许修直携来一份署名包天笑的作者文章,该文依据《中央日报》关于永年烟土案的社评对王伯群加以攻讦。《晶报》主编发现后,直接抽出该文,未以刊登,并把文章转交王伯群,以示合作好意。
1935年2月,王伯群闻张竹平的“四社”因发表了一系列批评国民党错误政策的社论和文章,以及连续报道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消息,令蒋介石大为光火,遂下令租界以外禁止张竹平的“四社”报纸发行及其他活动。
张竹平办报活动被限制,令王伯群吃惊不小。5月2日,他亲访张竹平,张夫人在旁边愁容满面道:“畅言受胁,不能离‘四社’之苦衷,对不起股东。”王伯群连忙安慰道:“政治朝夕万变,劝其勿太感伤,机会甚多,少少休息,得体力培养健壮以待机而大活动也。”5月5日,交通部原电政司司长庄智焕前来转告,孔祥熙“以七万五千元与张竹平将‘四社’收买而去,并令张永远不得办报”(《王伯群日记》,1935年5月5日)。王伯群闻罢,一声叹息。
张竹平的“四社”虽然被收购,但王伯群作为股东,一直保持《时事新报》股份和理事地位,他经常赴重庆参加报馆的股东大会。在抗战后期,王伯群担任该报副董事长。
王伯群的三次办报活动,目标和意义各有不同:第一次参与创办《大共和日报》,是出于政治热情、新闻理想和寻找民主共和出路;第二次担任《黔锋报》董事长,基于推介域外先进思潮,推进贵州文化思想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次投资《时事新报》,虽带有明哲保身之意味,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国人的普遍觉醒,助力中国知识界乃至社会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6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