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儒学视野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3-02-10 17:08:13  文章字号:   
没能好好做“学者”的蒋廷黻

  

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今邵东)人,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和政治事务。  

  在乡间做了个进步榜样

  

  1923年春,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返国。

  

  蒋廷黻在美国留学“最后一站”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开始他读的是新闻学,他认为报界舆论能影响国家政治,想通过写社论的方式来影响、改变中国社会。读了一阶段,他觉察到新闻人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所思所想所观察的都是社会表层;倘若想在政界扮演重要角色,首先要懂政治,于是他转学政治。但他很快又发现专攻政治也不能深刻认识政治,这道理有点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政治?他经过思索、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获得真正的政治知识只有从历史方面下手”,于是他转攻历史。主攻方向由新闻转向政治,再转向历史,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源自深思熟虑。

  

  他本该第一时间回家乡看望家中长辈,但离美前他已被南开大学聘为教授,讲授西洋史,于是他先赴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决定把回家的时间推迟到1923年年底。

  

  就在那年夏天,蒋廷黻的父亲去世,丧事由蒋廷黻哥哥、弟弟料理。哥哥、弟弟请人带话语,问在南开大学的蒋廷黻是否同意请和尚为父亲念经。当时蒋廷黻刚从哥大毕业半年,认为念经是迷信,完全没必要;但他也熟知乡间风俗,如果不请和尚念经,乡下人会误认为他们兄弟吝啬怕花钱。于是,他建议,把请和尚念经的钱拿出来修缮家乡附近一所庙宇,用作学校校舍。哥哥、弟弟接受了他的建议。年底,蒋廷黻回乡给父亲上坟,亲戚乡邻都认为他这件事办得好。蒋廷黻说:“我认为我是在乡间做了一个进步榜样。”

  

  蒋廷黻动身回家前,已经临近春节,当他听说族人准备出村三里欢迎他,大张旗鼓、兴师动众的时候。蒋廷黻立即写信给二伯父(他是欢迎庆典的主持人),告诉他不必如此张扬、铺张。他提醒伯父,自己回家的时期无法确定,即使准备了庆典,也无法用上。在他的要求下,庆典取消了。

  

  欢迎庆典取消了,但族人在蒋家祠堂为他举办了盛大宴会,并安排他坐首席。蒋廷黻坚拒,族人坚持说:“这个宴会是为你举办的,你不坐首席,别人也无法坐。”蒋廷黻想出一个折中办法,说自己可以坐第二桌的首席,第一桌的首席留给族中德高望重者。最后,蒋廷黻的伯父坐在了首席,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蒋廷黻出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家乡人风闻他当了大官,很多亲友都想求他弄个一官半职。蒋廷黻立即请住在长沙的哥哥,阻止那些打算来南京求职的亲友。他让哥哥告诉亲友们:“任何人我都不能帮忙。如果他们来南京,我决不招待,如果他们到了长沙,没有路费回乡,我出路费,但不会帮他求职。”

  

  很多亲友知难而退。蒋廷黻弟弟的小舅子不听劝来到南京,蒋廷黻坚守诺言,没有见他,只托人给他送去回程路费。

  

  蒋廷黻的启蒙老师,求蒋廷黻在家乡县城中为他谋个职位。蒋廷黻解释,如果老师手头紧需要一点资助,自己愿意尽力,但无法为他安排职位。他告诉这位启蒙老师,将来年纪大了无法谋生,要米要面自己都会尽力帮忙,但实在无法给他一个官衔。这位昔日老师指责蒋廷黻忘恩负义,“但是经过多次直接和间接的解释,他也只好回湖南了”。

  

  

▲蒋廷黻(中)

  蒋廷黻说:“从我担任公职开始,就没有引用过私人。亲戚们均深悉此情,没有任何亲戚凭藉我的力量获得官职。”

  

  以上虽属琐事,但显示了蒋廷黻的处世技巧和办事原则。  

  

  从南开到清华

  

  蒋廷黻从美国回来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教《西洋史》课程。在南开教书时,蒋廷黻也着手研究中国外交史。后来在清华任教期间,他继续研究中国外交史,特别注重收藏原始档案资料,为搜集原始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费了很多心血,用傅斯年的话来说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以大量原始资料为基础,蒋廷黻着手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上卷)这部名著。李敖说,这部书的长处是直接接触原料。凭这部书,李敖下了结论:胡适之是给中国哲学史开山的人,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后来在清华工作时,蒋廷黻继续这一工作,完成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

  

  正因为在搜集材料方面下了苦功,1938年短短两个月,蒋廷黻厚积薄发写出了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5万字,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好读也耐读,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顶尖之作。著名学者何炳棣对这部书赞不绝口:“你看一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将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之中。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小册子的分量。什么叫经典?这才是经典。”

  

  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请蒋廷黻出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此后,蒋廷黻在清华大学担任了5年历史系主任。

  

  

▲蒋廷黻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交谈

  

  何炳棣毕业于清华历史系,他对蒋廷黻主政的清华历史系有这样的回忆:“当时陈寅恪先生最精于考据,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综合,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考据与综合并重,更偏重综合。”何炳棣把蒋廷黻“革新和发展清华历史系”的措施概括为四点:一、聘请雷海宗回清华主持《中国通史》这门基础课,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二、利用清华国学研究院为国家培养历史学科人才:考分高、论文好的学生直接由清华出资送到国外深造;三、助教开新课前有三年的备课时间,以确保他们的教学质量;四、多次以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考分高的同学直接保送出国。

  

  以上措施,保障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们的求学兴趣,培养、造就了一批顶尖的史学人才。对此,蒋廷黻也颇为满意。  

  

  思考让他独具慧眼

  

  1932年,陈果夫提出一个荒唐提案,建议十年内停办高等学校的文、法及艺术专业,将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培养农、工、医方面的人才。他的理由是中国太穷,要尽快增加经济收入。蒋廷黻批评了这个提案。他说中国确实穷,确实应该尽快提高收入。但停办文、法及艺术专业,专办农工医就能改变中国穷困的状况吗?蒋廷黻提醒人们,大学开设课程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和社会的需要。无论何地何时,人们了解、研究社会制度、人类历史、文化来源及变迁的渴求都存在,这一渴求,使高校开设文、法、艺术专业成为必然,如果停办,只能使教育乃至国家陷入混乱中。另外,蒋廷黻认为,人们要生活,就要去思想,大学开设文、法、艺术专业的目的之一便是训练人们的思想。

  

  陈果夫出于“生财”的目的,建议停办文、法、艺术专业,加大力度培养农、工、医人才,蒋廷黻提醒对方,“教育的目的是教养全人的。”而“教育愈能教养全人,其增加生财的效力愈大。”停办文、法、艺术专业,教育岂能实现“教养全人”的目标?显然,陈果夫有此荒唐的急功近利的提案,不仅短视,也属无知。  

  

  官可不做事要做

  

  《独立评论》的创办起自蒋廷黻的提议。作为该刊的主要撰稿者,蒋廷黻在《独立评论》发表的一系列政论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看重蒋廷黻的才华,安排他出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上任伊始,蒋廷黻拟定一套改革方案。当时政府有铁道部和交通部,但两个部门分管的事务多有重叠,蒋廷黻建议把铁道部改为运输部,主管铁路、空运、公路等,交通部主管邮政、电报、电话等,这样,可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弊。

  

  经济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不仅相互重叠,且分管工作与其他部门相似,蒋廷黻认为,这两个部门应予撤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当时的政府没有农林部,蒋廷黻建议设立农林部。

  

  19362月,蒋廷黻把改革方案提交上去。3月底,蒋介石一纸调令,让蒋廷黻接替翁文灏任行政院秘书长,让翁担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改革方案被否决,蒋廷黻当然失望,但一年后,铁道部和建设部还是合并了,经济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也都撤销了。蒋介石部分采纳了蒋廷黻的改革方案。

  

  蒋廷黻在重庆工作时,当时重庆电力不足,灯光昏黄,还时常停电。蒋廷黻提出一个节约用电办法,就是每年41日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孔祥熙等人强烈反对,认为不能人为改变时间。后来美国人也提出这种办法,政府采纳了这个办法,证明了蒋廷黻的建议是可行的。

  

▲蒋廷黻著作

  

  蒋廷黻对当时政府的公文办理程序一向不满。按这种程序,每份公文都由下级,逐层递交到最高层,再从最高层逐一下达底层。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且形式主义严重:人们只关注文字是否妥当、格式是否规范、印章是否齐全,对问题是否解决却漫不经心。蒋廷黻为解决这一痼疾,提出“分层负责”办法:要求每个单位领导明确单位的中心工作,再将工作分配到各科室;单位领导赋予各科室负责人相应的权力,也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一来,在挑选科室负责人时,他们会格外慎重。蒋廷黻强调,衡量一份公文好坏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完成了任务,解决了问题,而不仅仅是文字妥帖与格式规范。

  

  蒋廷黻的从政生涯并不顺畅,他提出的很多方案,很少被采纳。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怀抱理想走入政界者,往往很快就会感慨:“在中国作官可以;作官而要同时作事,很困难;作事而又认真,很危险;认真而且有计划,那简直不可能。”他在文中还指出,作官者,敷衍、通融就会稳步高升:“官场最不可缺的品格是圆滑,最宝贵的技术是应付。”他不无愤激地说:“这种自然的淘汰是淘汰民族中之强者、有能为者,保留民族中之弱者、庸碌无能者。”

  

  他后来的从政经历仿佛就是为了验证他这段话。

  

  1945年蒋廷黻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109日蒋廷黻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2期
魏邦良,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