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3-11-07 15:28:30  文章字号:   
守正创新天地宽

 范同寿

已经好些年婉拒给出版物写序了。一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翻读别人即将付梓的书稿,二来序这个东西看起来文字不多,却排在每本书之前,有开篇之意,需要对全书的背景和主体内容熟悉后,才能展开述评,写起来十分费神。

此番乐意给文史天地系列丛书《人文贵州辑选》撰序,确系事出有因。

记得研究生毕业时,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里正集中全力搞西南军阀史研究,而从辛亥革命到1935年间的文献,除了有限的档案、报刊外,便是各省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我的一篇名为《试论贵州军政府中革命派的内部斗争》论文,便刊于《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增刊上。或许从那时起,我对贵州省政协编印的各类文献便有了较多期待。居于这种心态,不久前《文史天地》的罗晓东同志发来他们准备出版的《人文贵州辑选》精选目录时,随即展开细读。没想到读后竟有一种清风扑面之感,仿佛早已盼望的物件,忽然出现在眼前。于是,慨然同意为这部选辑撰写一篇短文。

此前发表的《我们如何深化对贵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一文中,个人曾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活在山地高原的贵州人,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经典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深化对自身历史文化与传承的认识,无疑是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由于贵州历史文化是以今贵州辖境为范围,在长达数十万年时空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总体。这种文化是在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独特生态与社会环境下,经历早期孕育、逐步形成、分阶段发展、进而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外延、基本特征、时空概念、连续表现形式,还需要洞悉贵州历史文化的历史成因,文化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自身的文化繁荣,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贵州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史天地》杂志的同志们,为了落实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及时作出编辑出版《人文贵州辑选》的决定,从近两年《文史天地》刊发的文章中,精心辑选出50余篇结集出版。这一举措无疑是传承贵州优秀历史文化的明智之举。

在我看来,近两年的《文史天地》,特别展现出如何使这份发行量达数万份的期刊办得更贴近时代、贴切近读者的紧迫感。杂志社不仅于20228月召开了有省内外学者参加的如何把《文史天地》办得更好的座谈会。2023年第7期还刊载了《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文章。这篇出自杂志社负责人、党支部书记之手的文章明确提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基础上,《文史天地》必须始终坚持两创方针和两个结合原则,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发挥贵州特色文化优势,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中,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出贵州好声音,以大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己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交流互鉴、融入社会、推广普及,让文史走出象牙塔、走进人民群众。”20237月,《文史天地》杂志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3年中国精品期刊展中入选推荐期刊。这些动向,无疑是《人文贵州辑选》编辑出版的前奏。

这部选辑之所以能引起我如此的关注,在于选辑本身不仅立足于坚持、弘扬、传承、普及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讲好贵州故事、展示多彩贵州历史文化;更在于这部书中的文章选择,着眼于紧跟时代脉动,守正创新,注重读者阅读的需求,确保内容充实新颖。

编辑一部高质量的《人文贵州辑选》绝非举手之劳。但这部书内容上紧紧围绕贵州历史文化中的亮点着眼,涉及面涵盖了红色印记、史海钩沉、工商往昔、名胜点萃、科教旧闻、人物述评等方方面面。可以说除史前文化外,贵州历史上的政治状态、经济生活、社会演变皆已触及。的确成了一部急社会之所急,贯穿古今,普及贵州优秀历史文化,助力于提升贵州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文化自信,向社会输送正能量的出版物。

说实话,这部选辑中的文章,我只读过一部分,当时读时便觉所读的文章十分赏心悦目,而选辑中的其他文章,则因时间之故一直尚未领略。即便如此,从阅读过的文章及未读文章醒目的标题,已深感这部《人文贵州辑选》有着不容低估的价值,相信它必能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

任何一部书面世后的社会反应,都不会像一支乐队在指挥率领下的演奏那么一致,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声音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大众读者的感受。

之所以觉得《人文贵州辑选》必将为广大读者所喜阅,原因在于选辑中的文章,每一篇都有值得我们了解的史事,都有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剖析与心得。不同的读者或许会对书的某部分刻意关注,但他一定舍不得放弃对其他内容的浏览。因为每篇文章都有了解贵州历史不可或缺的知识点,都能充实我们对贵州文化的历史认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都应该熟悉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只有了解它的过去,才能让现实更美好,令未来更辉煌。而对天下贵州人来说,则更有必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的历史不仅是自己的根,是故土的灵魂,更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而无论出于熟悉足下这片生活、工作的土地也好,想表达对家乡的执爱、记住自己的乡愁也好,都不是读一部《贵州通史》之类的学术著作所能解决的。

认识贵州,只能从点滴贵州历史知识的积累开始,从一桩桩关于贵州历史的往事,从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中去洞悉,眼下这本《人文贵州辑选》,恰好能满足广大读者这方面的需求。而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据说这是著书立说一词的来源。搞了一辈子贵州历史研究的我,也曾写过几本书,但都是在阐述个人对一些贵州历史问题的见解,只是一己的研究心得。客观说来,即便是一些发行后很畅销的书,也只能建立在作者自身水平的基础之上,无疑会有一定的局限。

和古人对著书立说的理解不一样,不久前光明网上登载过一篇文章,解释当代人对著书立说的看法。文章认为,著书立说就是把自己对人生,对人性,对生活,对世道的独特理解通过文章表述出来。当然,这其中,也有对自我心迹的追寻,有对爱情的咏叹,有对未知的探究。这个观点总体上我比较认同,但其不足则是将著书立说单一化了。

古代人所著之书,除地方志外,余皆属私家之著,立个人之说。当代社会,立个人之说并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学术专著,自然仍有不可忽略的社会价值。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家之言,显然比不上同力共襄的研究成果。许多情况下,后者更显得成熟,更有学术高度,在传道授业、普及知识方面也更深广。

《人文贵州辑选》之可贵,就在于它并非立一家之说,而是经过精挑细选,充分衡量,将数十篇佳文汇聚成书。这种立众家之说的创意,不唯个人之力做不到,在集中群体力量传播一地文史知识,适应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方面的直接影响,也是某些文艺类选刊所难做到的。

《人文贵州辑选》所设计的专题或门类共6个,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红色历史文化专题,辑选文章10篇;史海钩沉方面的文章13篇;记述工商往事的文章8篇;介绍贵州历史名胜的文章5篇;回忆科教文化发展境况的文章9篇;简介与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8篇。读者在通览这些文章后,既可以对贵州建省以来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概略印象,又可以了解明清以来贵州的重要史实及部分历史人物的事迹。尤其排在全书第一专题的红色印记,一下就可让读者从阅读中明了红色贵州的由来。足见选编者在设计框架结构、文章择选方面之煞费苦心。

自己因为写书和出版部门编辑打的交道特别多,深知编辑工作的难度并不亚于作者撰稿。有人说:编选文稿不但辛苦,更是一桩含量高的技术活,因为并非捡到筐里都是菜。参与这部《人文贵州辑选》编选的同志,无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甚至经历过不知多少次返工、再返工。因为编选这样一部含有几十篇文章的书,不仅需要翻阅《文史天地》刊出过的文章,还要对所有文章进行必要的评估,方能精选出所需书稿。细思之下,这部辑选不仅是文章作者的成果,同样是编选者的汗水结晶。

作为这本书的第一读者,正应了一句老话:看者容易做者难。就凭这一点,自己也觉得给这部书写篇短文值了。

是为序。

二三年九月六日

本文刊于《人文贵州辑选》2023年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