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牛马市场是贵阳市境内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也是贵州有名的大牲畜交易市场之一。
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年(1666),云贵总督由云南迁驻贵阳,贵阳府辖四县一厅〔贵筑、贵定、龙里、修文及长寨厅(今长顺县)〕。贵阳人口增多,农村集市随之有较大发展。府辖区内农村集市多达百余个,贵筑县辖南上里有石板哨、刘士莲、川心堡、花仡佬场。花溪牛马市场,明清时期原址在花仡佬大寨(今花溪大寨),称花仡佬场,逢丑(牛)午(马)日赶场。丑日为大场,称牛场;午日为小场,称马场。大场天赶场的人数及物品数量比小场多出一倍以上。牛场日上市出售的牛多,马场日上市出售的马多,形成远近闻名的花仡佬牛马市场,吸引省内外客商,经久不衰。
民国初年先迁马场于花溪街小坡上,俗称马市,不久牛市也随迁到此,汇成大牲畜集散地。这时仍逢丑(牛)午(马)日赶场,但不分大场小场,每场均有几百头(匹)牛马上市交易。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对贵阳市花溪(1937年花仡佬改名花溪)市场调查:花溪市场的大宗交易为大牲畜,年输出马6000匹,牛3000头,其次则为粮食、面粉、包谷、酒等。直到1958年8月全国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以期消灭所谓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才关闭了农村集市贸易。
1980年,花溪徐家冲牛马市场
据1958年11月25日贵阳市工商管理部门所作《关于我市当前自由市场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一文记载:目前“自由市场的购销活动大大减少,9月上旬上市的品种12个,逐旬下降到10月下旬只有5种,最近以来花溪场除有几匹马外就根本没有上市的东西”,“集市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根本消失”。1959年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农村没有农副产品进城,国营商店的商品供应减少,连续几个月没有定量的食肉供应,日用生活品非常短缺,市场(地下黑市)物价飞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困难时期。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农村经济”,“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不久中央下发人民公社《六十条》明确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贵阳市迅速压缩了人民公社规模,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开荒地、饲料地,实行“三自一包”(社员自主经营自留地、自主经营饲料地、自主经营家庭副业和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责任制,纠正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共产风的错误,恢复了城乡集市贸易,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将剩余产品上市场交易。市场物资供应开始好转。在此背景下,花溪牛马市才得以恢复交易,数量一场比一场增多。从1962年到1965年,每场都有五六百头(匹)牛马交易。1965年“四清”和1966年5月开展“文化大革命”,批判“三自一包”是“复辟资本主义”,农村集市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土壤”而加以限制。1979年花溪革命委员会下令将场期减为每月两场,即逢1日、15日赶场。那时,省里发文件规定,严禁宰杀耕牛。牛马一般都是生产队集体所有,交易多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余缺调剂,买卖双方都必须有公社证明才能参与交易。因此,当时的每场交易量不过三四百头(匹)。1978年贵州省委《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第8条规定:开放牲畜市场,个人和集体的猪、羊、牛、马均可上市买卖。决定颁布后,花溪牛马市场迅速恢复开放。市工商局明确“取消过去只准集体调剂,不准私人喂养的土政策。简化交易手续,对出售牛马的卖方,不论集体或个人,只要有生产大队的证明就准许出售。买方一律不要证明,外省外专州县来采购的,按采购手续办理”。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土地、耕牛、农具到户,上市交易的牛马数量越来越多。
铜仁市玉屏具北部的朱家场镇牛马交易场
由于交易市场窄小,1981年花溪区政府征得仙人洞下云盘坡田土50亩,于1982年扩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牛马交易日由原来的周日改为周六、周日。每场交易的牛马在800头(匹)以上。1994年全年成交12000头(匹),成交额达936万元。1995年花溪乡云上村又投资80余万元在清溪公路旁的杨家山(占地35亩)修建集餐饮、住宿、牛马店为一体的较完备的大型牲畜交易市场,当年年底将牛马市第三次搬到云上村杨家山。上市的牲畜来源甚广,遍及安顺、毕节、黔南、六盘水等30多个县,聚集来自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13个省市县区的客商,每场交易2000头(匹)以上。由于牛马市紧邻3537厂住宅生活区和杨家山寨,牛马市交易留下的污秽物影响周围居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比较严重,2003年云上村在花溪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投资1500万元(其中贷款250万元),在该村杨柳塘征地148亩修建商业街、旅店、宾馆、牛马店,建成副食、水果、蔬菜、生资等各种农副产品交易大市场,同时设立猪、牛、马、家禽分开交易区。花溪牛马市于2004年第四次从杨家山迁入杨柳塘新市场,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云上村每年市场管理费收益达六七十万元。此时的牛马来源于贵州全省各地州县,客商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每场牛交易量达5000多头、马600匹,交易额达3亿8000万以上,是20世纪70年代的10倍。花溪牛马市从此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9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