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1-10 10:18:15  文章字号:   
我们龙姓这一族人是怎样扎根贵州的
【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作者:龙炘成

    龙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6位,算不得大姓。但中国人被称作“龙的传人”,封建帝王号称“真龙天子”,这个姓氏还是令我龙姓人自豪的。如今龙姓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除了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龙姓也不少。我是汉族,祖籍贵州省清镇市芦荻乡龙井村,家乡的龙姓族人现有数千。我想说说我们这一支龙姓这族人的始祖是怎样来到贵州扎根和繁衍后代的,以管窥豹,从中或许可看出贵州外来移民的一些情况。

    如今世居贵州的人们追本溯源说起自家的老祖宗,有不少人说自家这一族人是若干年前从江西或湖南等省来到贵州定居的,我们龙姓这一族人亦然。先父龙之鸿(19071993)系家乡在旧社会受过高等教育屈指可数的成员,早年从北京朝阳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毕业,曾于19888撰写了一册回忆录名为《往事云烟》,其中一节小标题为“龙氏宗祧绝而复延”。从先父留下的手记和他生前与我的摆谈,以及我回乡的考证中,我们这一族人共同的老祖宗名为龙安荣,族人尊称“安荣老祖公”,其坟茔在故乡对面的一座高山上,此山也就得名“祖茔坡”。数百年来年年清明时节,族人都要前往祭祀,可谓香火绵延不绝。“安”字辈也就是我们龙家的来到贵州的第一字辈,仅始祖一人。我作为排在姓名第三字的“成”字辈,则是龙家到贵州的第十七代,人数上千矣。

    先父的回忆录中说:“吾家始祖安荣公,在明代嘉靖年间(1550年前后)由湘入黔。”由此算来,至今已有470多年了。早年我从家谱和家乡老辈人的传言中,还得知我们这位老始祖的原籍系江西南昌府鱼骨庙,后到湖南醴陵。至于是他那一辈还是上辈抑或上几辈从江西到湖南,年代久远,已经无从稽考。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职时曾到南昌开会,顺便打听当地有无鱼骨庙这个地名,结果茫然。据说,我族安荣公是名武将,从湖南来贵州时仅有随从二人,这些也仅是族人的传说罢了。

     我的故乡原清镇县芦荻乡龙井村,1958年兴建人工湖即红枫湖,湖域水面东西达2公里,南北长达25公里,水淹区近百个村寨,1.8万居民献出世代经营的良田沃土和园林地7万多亩,房屋万余间,村民易地搬迁。后来,湖水未淹到我家乡那片土地,故土难离,我们那一方村民又纷纷回迁并筑坝重新安居。只是包括我祖屋在内的大多数村舍都不复存在,多是新建的了,这是后话。我儿时曾在故乡生活过两三年,龙井村多为龙姓族人,此外有少量异姓和苗族乡亲,大家世代和睦相处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

     从有关史料中得知,现今红枫湖及其周围这片区域,成规模开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征战云南回师的明军万余人,在明威将军焦琴的统领下,分驻在今猫跳河中游一带,建立威清卫、实行军屯。今红枫湖镇的中一、中八、右二、右七、后五、后六、刘官堡、陈亮堡、龙井堡等地,都是昔日屯军驻地。屯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田”,揭开了这片热土农业开发序幕。之后,经历代农民前赴后继辛勤耕作,把大片荒芜的处女地建成清镇的粮仓。而此中的龙井堡就是我的故乡龙井村。我故乡距离现今旅游胜地天龙屯堡不远,当地则多系明代南京来屯田军士的后人。我族也是外来绵延的安居者,老始祖是否也是当年的屯田军士之一,不得而知。

     家父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龙家始祖安荣公至第四代腾海公,俱属单传。腾海公富于财,正室之外尚有婢妾,然中年仍无子嗣,乃出资修建龙氏佛堂。佛堂落成,公即病殁。此时大约为明崇祯年间(1630年前后),眼看我龙氏香火断矣!谁知腾海公在病故前一月曾私一杜氏婢女,公殁后,此女被龙氏亲属遣嫁至平坝县属大王下村的一周姓人家,但远未到应产期,即生下一男孩。龙氏亲属闻讯后颇生疑虑,乃率众往问此婢女。此婢不泯天良,亟谓此子乃龙氏血统,而周氏亦无子嗣,坚称为周氏血统。双方争执不下,乃相讼(打官司)于当时的平坝卫。龙周两姓亲属及生孩婢女对质于卫治公堂。卫指挥使根据实情,判定婢女所生男孩取名龙世周,一名定两姓。如再生男孩,则取名周世龙。龙氏周专承龙氏血统,周世龙专承周氏血统。数年后,婢女果产又一男孩,即按卫官所判,名为周世龙。龙世周稍长,返回龙井故居,以不忘周姓期望之恩,遂外号周龙山。龙世周即为我龙氏第五辈祖人。”由此看来,我十多辈前的老祖宗延续香火颇具传奇色彩,

     家父接着写道,生龙世周的婢女即为绵延龙氏血统第四辈老祖母。这位老祖母后来传续周氏约七八十家,多为贫下中农,其坟墓葬于大王下村。民国十七年(1928)清明节,龙氏为其修墓立碑,合族前往扫墓,或坐轿,或骑马,或步行共约二百余人,极一时之盛。家父还写道:“余时在安顺供职,亦乘舆前往,墓前叩首,悲怆无暨,深佩这位老祖太一婢女尔,而能激发天良,洞明大义,使龙氏宗祧不绝,称为望族,实古今罕见。”

     家族辈分最早为20个字,数百年后到了我这一辈即第17辈的“成”字辈,20个字的辈分字快用完了,先父应族人之请,又后续了20个字,这些就不一一详说了。至今乡亲们大多还在按辈分给后代取名,我们到城市生活的人则大多不再按此例了。

     犹记少年时代我在乡间参加清明节家乡族人到“祖茔坡”祭祖活动,焚化香蜡纸烛举行慎终追远的一番仪式,尔后杀猪宰鸡做饭族人席地围坐聚餐,其所有开销均志愿出资。以后反封建破“四旧”祭祖活动也就中断了。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族人经济条件好转,清明祭祖又逐渐恢复,但我在省城工作居住,多未前往参加。2021,我在深圳经商的侄子龙文军的儿子考上汕头大学,他早年到深圳闯荡,从民工当上小老板,有了些积累,他出资数万承担这一年清明祭始祖的一应开销,以表感恩。我与弟妹们驱车前往参加,一排排石桌石凳坐满几辈族人,很是热闹。我姓龙属龙,少小离开故乡,年过八旬归来,已经有人论资排辈叫我“老祖公”了。祭祖仪式主持人说我是龙家族人中少有的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请我讲几句话。承蒙族人抬举,我即席说了不忘始祖筚路蓝缕的功绩,当好龙的传人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之类的几句话。故乡的山水养育过我,面对大部分不知辈分和名字的族人,感慨系之。

     我们龙姓这一族人从始祖一人自湖南来到贵州扎根,470多年来生生不息,今已达400多户数千人,可谓人丁兴旺。族人从事农业活动的多世居清镇龙井村,其余散居在贵阳、平坝、安顺等地。我近亲这一支,曾祖父是地道农民,祖父年少时曾受业于清代学官(训导)钱子亮门下,1907年加入贵州自治学社(同盟会贵州分会)1925年出任贵州江口县第一任县长,父辈也就有机会和能力享受中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就定居贵阳。到了我这一辈,大哥大学毕业到乌鲁木齐市工作,其一家也就定居当地。我两个堂弟一家侨居美国,我和三个妹妹及子女们则都是老贵阳了。天南海北,寻根问祖,我们都是贵州清镇龙氏一族人。祖父祖母和先父慈母均长眠于家乡红枫湖畔。

     数百年来贵州外来移民情况,从我清镇龙家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龙炘成,姓龙属龙,1940年生,祖籍贵州省清镇市(早年县)芦荻乡龙井村。贵州电视台原高级编辑,贵州广播电视报原总编辑,贵州省作协会员,文史爱好者。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