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圣地”的新篇章 报道之三
“议”出一片新天地 山村奏响和谐曲
□本报记者 张远荣 丁双喜 钟雯
“瓮安大地春雷动,科学发展响洪钟,一事一议效果好,和谐建设攀高峰,生产条件得改善,生活富裕五谷丰……”自瓮安县积极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来,在瓮安县的高山、平地、沟壑,处处掀起了修路、建桥、砌渠的热潮,奏起的和谐乐章响彻山村。农民群众纷纷载歌载舞,表达着对“一事一议”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
瓮安地处乌江中游、贵州腹地、黔南北部。由于贫困乡村居多,属于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这些贫困乡和贫困村大多基础设施薄弱,不仅人畜饮水困难,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且长期以来,国家大部分项目都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导致基层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许多需要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公益事业,往往陷入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因此,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均表示,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民“两工”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全县各级各部门正按照省、地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为乡村旅游蓄势助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描写优美田园风光的诗,如今已成为瓮安县雍阳镇花桥村的真实写照,让人们看到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感受到现代新农村发展的脉动。
多年来,由于没有畅通的道路,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良好种植条件的花桥村仍难以实现经济创收。自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东改西扩,南推北移的县城发展规划,并将花桥作为县城的后花园来打造,为花桥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村支两委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与群众进行商议,在全村上下达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共识,即对全村所有道路进行硬化,从而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群众的意愿得到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花桥挤入了全县“一事一议”试点重点村的行列。
有了“杠杆”,村两委不等不靠,审时度势,乘势而上,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带领群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道路改造建设。为使花桥的“一事一议”项目科学有序推进,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还聘请专业机构对整个项目建设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事一议”的关键就在于一个“议”字,只有通过“议”才能议出群众真正想干的事,才能调动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支两委把握这一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议”出一片新天地山村奏响和谐曲在村两委的指导下,群众自己推举产生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自己商定了项目实施方式,推选出专人负责工程材料的收发、施工的组织、质量的监督和资金的管理,并及时将工程实施情况,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在群众中进行公示,使整个项目实施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同时,在竣工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感人场面,有的全家老少齐上阵,领导小组成员在没有一分报酬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上,村民冯银祥为了让出有效路面还主动拆了自家的房子,整个修路占地没有一户提出补偿要求。通过“一事一议”又一次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以前项目实施是政府、部门全包,群众被动接受,现在是群众主动干,政府帮助干,主次关系变化,实施效果就不一样,这就是“一事一议”奖补取得的最大的成功经验,也探索出了城郊型农村实施“一事一议”的“花桥模式”。
截至目前,花桥村共完成通村主路硬化3144米,面积14401平方米,完成进寨路硬化2500米,8300平方米,完成保坎砌筑3094方。群众投工投劳5330个,共争取奖补资金140多万元。
在完成道路硬化的基础上,花桥村还将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结合规划,围绕“县城后花园”的定位,整合各方面资源,对河道进行治理,打造十里荷花长廊。并对两岸荒山进行绿化,引资进行现代农业开发,着力打造乡村观光旅游,将花桥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美了山村甜了民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从“一事一议”建设中受益。
“国家‘一事一议’惠民政策,使我们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生活,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党和政府。”银盏乡飞练阁老冲村群众面对现今的农村新貌激动万分的感慨。过去,银盏乡飞练阁老冲村的路到处是坑坑凼凼,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度成为制约阁老冲村发展的“瓶颈”。自2009年阁老冲作为瓮安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点后,一年以来,阁老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享受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惠民好政策。如今阁老冲“出门一脚稀,进门一身泥”的说法已成为历史。不仅解决了多年来“行路难”问题,让群众彻底告别了泥泞路,扫除了村民致富路上的“绊脚石”,还将村民盼望已久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变为现实,更加凝聚了党心、民心,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共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全村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从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心愿入手,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乡镇以及村民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不仅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还调动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渠道。生产水平,以及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已成为该县农村干群关系协调的润滑剂,村民之间团结合作的粘合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助推器,维稳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如银盏乡尖山村阁老冲村民组原老上访户宋锡贵所说“党和政府拿钱拿物资帮我们搞公益事业建设,路修好了,还动员我们种菜、搞农家乐,又给我们危房改造的指标,还按时发放低保,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上访?”再如,珠藏镇桐梓坡村群众为了感谢党委、政府,将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建成的桥命名为“感恩桥”……这一桩桩利民事迹,一张张民生“清单”,构建成一幅幅山村和谐美景图。
以上所举仅仅只是瓮安县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来温暖民心的一部分,得实惠后的灿烂笑容已成为瓮安群众心底最深刻的记忆。
瓮安县已被国务院综改办列为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试点县,为全省扶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全省‘一事一议’试点工作整县推进县”,并获首批专项资金1800万元,这将更强有力地推进该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
截至目前,瓮安县群众累积投工投劳51万个,硬化村内户外道路341.5公里,修建沟渠1320米,安装人饮工程管道6500米,硬化文体活动场所4个,面积7039平方米,修建桥涵2座,山塘1口,惠及试点乡(镇)、村民1083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