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 致力优秀文化传承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古代有“六十年而河清”之说,它寄寓着一种美好政治理想的实现。1949年,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的庄严宣告开始,新中国迎来了今天河清盛世的甲周之年。光阴荏苒,岁月峥嵘。贵州省文史馆和全国人民一样,欣逢改革开放的化雨春风,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共和国万象更新的宏伟画卷中,精诚团结有“德、才、望”的文化名人,精心从事编志、著书、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广泛开展统战联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全力服务“三个文明”建设。
——省文史研究馆是具有统一战线传统和特色的重要机构。就传统而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红军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太清一色,不太懂得做统一战线的工作。但有一个例外,长征队伍中有一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员周素园先生,就是贵州文史研究馆的第一任老馆长。周先生曾对毛泽东说自己不是共产党员,毛泽东说:你不是共产党员,但你是真红军。可见,贵州文史研究馆不仅保存了贵州的传统文化,还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的传统。就人员组成而言,文史馆集聚的都是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其一,因为文人的60岁正是其学术炉火纯青之时,可也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之日,正好做些在岗时欲为而不能为之事,且社会上没有一个单位能集结这批人,发挥此作用,文史研究馆却行。其二,文史馆员和研究员是经过多级认真遴选出来的,大多人品、学识出众,富于奉献精神和道德形象,具有凝聚力。其三,与一般科研单位院校不同,这里的人才既有诗词名家,也有文史专家,还有书画高手……,门类综合,相得益彰。有此三者,既说明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也说明了文史馆的无可取代性。
——省文史研究馆近6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文史馆坚持敬老崇文,尊贤爱德,团结老年知识分子以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主线,积极开展整理研究古籍文献、书画创作研究等活动。为此,不能无阵地、无舞台,于是率先创办了全国文史馆系统唯一的省级学术刊物《贵州文史丛刊》,并开展大量学术活动。为此,不能无队伍,于是组建了以省内名家和省外贵州籍、非本籍而关心贵州文化名家的馆员队伍,以中年有影响的优秀名家为主的特聘研究员队伍,通过贵州省古籍文献研究会和贵州省文光书画研究会联系的、以不同层次各类人才为主的业余界人士队伍。同时,通过开办书画学校等活动,以期培养、团结更多的关心传统文化的青年人。于是,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积极做实事,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实现了统一战线的目的;于是,省外、海外的相关组织人士也往往慕名而来,互走互访,相互切磋,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这样说,凡有贵州传统文化之处,总有文史馆的目光和足迹;凡有贵州历史文献之处,总有文史馆的汗水和艰辛;凡有贵州精美书画之处,总有文史馆的心血和激情……。
——省文史研究馆在新时期理当做出更大贡献。进入新时期,文史馆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空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为不辜负时代和这些关心,决心做好几件有影响的大事: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更大的精力,通过《黔南丛书》、《续黔南丛书》、《贵州民国文献大系》和《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等,全面整理并出版贵州古籍文献;通过《贵州画卷》的系列创作,展示我省中国画的成果和风物,并进行研讨,提升书画创作水平;整理研究贵州诗学、画学、书学、印学等,最终创立“贵州学”。让贵州民族文化与精英文化交相辉映,形成贵州文化的“双璧”,从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贵州人的精神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文史馆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