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08-12-12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万山特区政协做好维稳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从几人、几十人的上访到上百人的静坐,万山特区的群访曾经“闻名全省”;而从几百人不断地群访到奥运会以来的无一上访,万山特区维稳工作的卓有成效更是众所周知,由此,万山特区的维稳工作受到了省、铜仁地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成绩的取得,除了该区党委、政府的巨大努力外,区政协也功不可没。
  在抓维稳工作中,区政协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记者来到区政协采访了有关负责人。

主动谈心交朋友

  “从2001年起,万山汞矿的部分职工就开始不停地上访。起先是几人、几十人,后来发展到上百人,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黑压压的一大片。他们有的到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静坐,有的到其他部门。他们一来,我们办公也办不成,一些人甚至做在办公桌上,要领导立马解决他们的问题,否则……”当回忆起数百人不停地到特区机关群访的情景时,区政协副主席张社芬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张社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半个小时前,还带着工作组在特一个社区做稳定工作。张社芬告诉记者,区政协四个副主席,每人负责一个社区。她负责的是三岩社区,这个社区有“四多”,即:无业人员多,下岗职工多,年老体弱多,还有就是吸毒的人多。维稳工作是一件很负责的事情,尽管取得了成绩,但松懈不得,现在我们主动下去,和他们交朋友,谈心,反复细致地做工作,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生活在存在的各种困难。
  记者了解到,张社芬所说的与他们谈心、交朋友的“他们”,指的是万山汞矿破产后按政策安置的职工,如今,因身份的改变,他们成为社区居民。
  万山汞矿,历史上曾因其汞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过卓越贡献而享有“中国汞都”的美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无序,长期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采,导致万山汞资源日益枯竭,地方经济发展陷入低谷。2001年,国家对万山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万山的经济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下岗失业人员剧增,历史遗留问题诸多,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突出。万山汞矿破产后安置的职工或者退休职工等开始不停地到特区、地区、省里甚至北京上访、静坐。

对症下药化矛盾

  “贵州的稳定看铜仁,铜仁的稳定看万山,万山的稳定看矿区。”这,是当时万山特区真实情况的概括。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省委、省政府,铜仁地委、行署,万山特区委、政府多次开会研究,决定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重视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缓解严峻的社会稳定工作形势。这艰巨任务,决定由区政协等来完成。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
  面对重重困难,区政协多次召开会议,到实际中了解、调查、摸情况,决定按照特区党委维稳工作的总体安排,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此同时,区政协提出并大力倡导“做好维稳工作也是政绩”的理念,动员组织政协干部及广大政协委员深入一线。区政协主席主抓全面工作,区政协驻会的每位副主席各带领一个工作组亲自深入社区,加大做好对上访的职工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为全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要做好上访职工的思想工作,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区政协副主席冯世刚曾在汞矿工作过,对企业的情况较熟悉。他负责的是土坪社区。他对记者说,必须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针对上访的职工面比较大的情况,他们决定大力抓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发展意识。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区政协反复组织干部及委员深入矿区社区,召开居委会干部、党小组、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宣传区党委、政府针对社区居民在上学、看病、就业、低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宣传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宣传《信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强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社区居民知晓政策法规,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并用实际行动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

排忧解难办实事

  周勇副主席负责的是滑石坡社区。该社区与三角岩、土坪社区一样,也有3000多居民群众。在广泛开展维稳工作时,他与其他副主席一样认识到,要做好维稳工作,一定要为民办实事解民困,才能增强凝聚力,解决问题。他向记者介绍,针对社区困难面大,情况复杂的实际,区政协在组织委员多次到社区调查研究,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积极向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并协调筹集资金物资,为社区特困群众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多次在区政协机关、政协委员中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慈善募捐活动。仅今年来,就捐款近万元,挤出办公经费2万余元,用于支助社区贫困大学生上学及重病居民治病;协调非公经济人士、部门资金13万余元,为社区装灯修路、改水造厕;协调开展了送医、送文艺进社区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安排了多名“4050”人员再就业。通过兴办实事,排忧解难,让广大社区居民看到了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激发了他们热爱万山,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热情。
  如同县政协副主席张社芬、冯世刚、周勇所说,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正因为努力解决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维稳工作取得了成效。如:今年元月,万山特区发生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雪凝自然灾害。在区政协主席阳运福,副主席张社芬、冯世刚、周勇等的带领下,全体政协干部、政协委员克服自身缺水短粮的困难,深入雪凝灾害第一线,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同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并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救助联系社区重灾群众生产生活,其中捐款3700多元,拿出办公经费8000余元,捐衣被24件(条);区政协机关全体干部深入联系社区走访调查,为受灾居民尤其是孤寡老人、生病群众挑水、送米、油、盐、煤炭、蜡烛等生活物资,帮助他们铲雪开路,疏通房屋周围便道;区政协班子成员亲自带队,冒着天寒地冻,徒步深入联系乡镇、社区及企业排查雪凝灾害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确保了所联系的乡镇、社区雪凝灾害以来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在夺取抗冰抢险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后,区政协又积极响应特区党委、政府号召,深入社区协调开展灾区恢复重建与发展工作。

全力维稳出成效

  就维稳工作的难度,副主席张社芬感慨万分。她说,维稳工作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涉及许多方面,只有全力以赴,用爱心去感化人,才能出成效。她告诉记者,关注孤寡老人和生活贫困的人,帮他们挑水、送菜、送煤,群众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汞矿的一位退休工人叫杨得胜,生病了,病得不轻,而老伴长年瘫痪在床,工作组就派医生到他家里医护,一直到他好为止;另有位78岁的老人叫徐国明,耳朵有障碍,交流时要靠写字,他的子女外出打工,工作组与居委会联系,决定送他去敬老院,他不愿去,工作组反复做工作才通;还有位职工患有精神病,很严重,发作起来要砍人。对于这种情形,工作组的同志要时时刻刻看护他,由于长时间与之打交道并服侍他,工作组的同志几乎成了精神病人。如,经济委员会主任刘平,家就住在万山汞矿的三角岩社区,在为社区居民群众老百姓服务时,一直没有进家门看望母亲,演绎了“大禹治水”的新故事。另外,他因为要看护精神病人,自己也蓬头垢面,以至于后来将精神病人送到医院时,医生还误认为他也是精神病人。
  张社芬还告诉记者,在做社区上访者的工作时,工作组被人不理解甚至被谩骂成为家常事。遵循“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原则,工作组反复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做工作。与此同时,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子女没有钱读书,找有关部门解决;“4050”的下岗职工没工作,就想方设法为之联系一些单位的清洁工、家政工作。就这样,一些爱发牢骚的职工,对政协工作组渐渐地理解,对国家的政策也慢慢了解,原来非常对立的情绪,随着政协工作组的进一步深入,得以化解……
  正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抓好维稳工作,致使万山的维稳工作取得了成效,受到了省里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也正是大力做了万山特区的维稳工作,使万山特区连续几年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万山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8亿元,同比增长14.4%;财政总收入完成56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9.5%和26.8%。200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6.1%;财政总收入完成2693万元,同比增长54.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38万元,同比增长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