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发展和民生主题
凯里市政协在建设和谐凯里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讯 (张永泽) 近年来,凯里市政协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主题,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工作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凯里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政治协商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市政协把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委会议,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舞台,紧紧围绕“十五”、“十一五”规划和涉及全市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协商,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努力做到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同时,积极开展对决策实施过程的跟踪监督,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得到落实,收到预期效果。如今年市七届二次人代会期间,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炉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提出投资3个多亿将虎庄至炉山省道改造成二级公路。市政协在审议时认为,在原公路上进行改造方案,路程远,弯道多,造价高,建议在投资总额相当的前提下,拉直线,抄近路,另修新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政协的建议,会后责成交通部门实地踏勘,经踏勘后,采纳了市政协的建议。目前《项目建议书》已经省交通厅批准,正开展征地等前期工作,预计10月开工建设。这条二级公路的建设,不但不影响老路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将使开通新路沿线的11个村30个自然寨3万余人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政协委员与政府市长政务协商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务协商,努力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鼓与呼。2007年,针对凯里市城区生源爆满、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等问题,凯里市政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凯里市城市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为题,与市长进行了认真、热烈、充分的协商,并形成了共识。会后,市政府采纳了市政协的建议,制定了《凯里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案》,投资兴建了一系列教育基础工程,把凯里三中教育楼建设工程、凯里一中美术综合楼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列为市政府2007年十件实事之一;在学校布局调整上,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对城区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整;在市级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努力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三个增长”。
——在民主监督中体现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要求。一是围绕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监督。定期请市政府领导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情况,对涉及全市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民主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如每年对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进行跟踪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使政府向社会承诺的实事办好。二是积极开展涉及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民主评议。根据市委批转市政协党组关于《政协凯里市委员会关于对市属有关单位和街道办事处进行民主评议的暂行办法》,每年坚持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近年来,市政协按照“在帮忙中监督、在监督中帮忙”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对17个单位的民主评议。如2005年对市农机服务中心进行评议时,市政协提出加强对农民购机补贴的力度的建议。评议之后,市农机服务中心积极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得到重视并拨出10万元专款,作为对购置农机户的补贴。当年,70余户农户享受了政府购机补助。2008年,市政府将农机补贴的金额增加到7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办理提案和社情民意等方式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如针对民建凯里市支部提出凯里城区公厕规划建设不够科学,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市民意见大,以《关于增加公共厕所和移动公厕的建议》提案提出建议。市政协将其列为主席会议督办提案。市政府办理中对此极为重视,责成市规划局和市城管局落实,并承诺将凯里城区公厕的规划建设项目纳入2007年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到年底,政府承诺年内修建的8座旅游公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生活需要。
——在参政议政中突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主题。凯里市政协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意识,把促进发展、关注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民主、文明和进步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人民政协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救助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实际,利用各种例会和政协领导与委员约谈会等形式,为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表民意、解民忧、谋民富。如去年,凯里市政协根据委员在七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组织委员开展了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和财源建设工作的调研视察。通过深入调研视察,形成了《关于凯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工作的视察报告》、《凯里市财源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经主席会议审议后形成主席会议建议案,送市委、市政府办理。市政府对《建议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进行落实。
针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工作存在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产业单一,甚至出现“政府搭台、政府唱戏”的现象,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措施和具体步骤,强调要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从财政中投入343万元与上级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8年,市政府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通村公路、水利工程、沼气工程、通电视工程和农业项目建设,使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