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08-09-11


致力谋发展 倾情促和谐

——农工党中央、农工党省委在毕节试验区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宋秋星 

  1994年,农工党中央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号召,把大方县作为定点扶贫联系县。多年来,农工党情系乌蒙、爱洒大方,坚持“大方不脱贫,农工党不脱钩,脱贫不断线”的承诺,积极开展科技兴农、人才培训、助学助教、医卫帮扶的智力支边工作,帮助试验区群众腰包鼓起来、身体好起来、生活乐起来,用真情和汗水为大方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搞好智力帮扶工作

  农工党按照 “扶贫先扶智,致富先育人”智力帮扶工作思路,结合大方实际,搞好智力帮扶,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培训乡、镇领导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996年,农工党中央与贵大农学院联系,出资在农学院为大方县举办了一个月的乡镇长脱产培训班两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镇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农业科技、乡镇企业、劳务输出等各方面,对来自36个乡镇及县直副局级以上的125干部进行培训,在县委党校培训89名村级后备干部;农工党、贵大农学院、大方县政府共同创办了“大方县前进技术培训学校”,作为该县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学校开展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养、加”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先后举办了经果林管理技术、茶叶栽培加工管理、耕牛改良、畜牧兽医、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旱地作物栽培及农业综合实用技术培训共42期,接受培训的乡村农技人员、农民达5757人次。先后引进芦笋、叶用银杏、香根草、巴西陆稻、高产玉米等优秀品种和经济作物进行示范种植,派出专家到现场培训、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大方海马宫贡茶是贵州十大名茶之一,但由于长期沿用的生产模式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损,致使茶厂减少,茶树退化,茶叶制作工艺失传。1998年,农工党省委邀请茶叶专家对海马宫茶叶进行抢救,对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进行培训,挽救了濒临绝境的地方品牌。茶叶市场价由当时的每斤6元升至每斤16元,广大茶农得到了实惠。现在,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种植和加工的优质海马宫茶,市场价已高达每市斤200多元。
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按照农工党中央在大方县召开的全国智力支边工作会议上签订的帮扶协议,农工党广西区委协调南宁的医疗机构,于1996、1997年免费对县医院8名医务员人进修培训提供援助。农工党省委与贵阳医学院联系,连续三年为县级医院免费培训6名医务人员。举办了旨在提高卫技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培训班17期、培训卫生骨干1377人次。2006年,联系选送8名乡镇卫生院院长赴北京,参加中国初保基金会健康工程组委会举办的培训班。2007年,中央联系北京慷尔公司,开展“家庭健康护理员”劳务输出培训班,农工党省委组织师资对34名学员进行一周培训,27名领取合格证的学员,由该公司安排到北京就业。
  1998年,农工党中央的中国初保基金会提供9万元资金,在大方县百纳、达溪、鸡场3个乡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为之后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经验。开展了包括B超、心电图和X光检查和外科手术的送医送药义诊13次、义诊病人5500人次。通过中国初保基金会、美国爱心基金会等社会渠道募集到价值224万元的器械药品捐赠给赫章县平山乡卫生院和大方县竹园、羊场等乡镇卫生院。1996年,农工党毕节总支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医疗队,逢赶集日到乡镇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为卫生院筹集到价值15000元的X光机和手术器械;免费培训了一名放射科医士和一名检验士;出资1000元为卫生院安装电话一门。

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农工党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主要渠道,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开展了一系列的捐资助学助教活动。先后联系台湾李志仁、蔡如清先生、毕节专家顾问组等捐资88.5万元,配套资金134万元,改扩建中小学6所。其中,农工党中央捐资10万元,政府配套16万元修建的“峻岭前进小学”于2003年竣工,蒋正华主席为该校题写了校名。
  1995年至2006年期间,农工党省委与农工党上海市委、北京市委、江苏省委在大方先后建立了沪黔“苗族女子班”、“京黔”、“苏黔”助学民族班。共资助309名中小学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1996年,农工党贵州省委创建了“贵州前进助学金”,募集资金用于奖励助学点上品学兼优学生和扎根贫困山区致力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2008年1月,农工党省委联合上海市委党校第六期经营管理学习班,向大方县鸡场乡营新小学捐赠价值26万元全新190套桌椅和体育器材。8月,农工党中央联系北京医科大学,向毕节卫校捐赠了医学图书5000册。据统计,开展助学助教活动以来,“贵州前进助学金”共支付助学款12.85万元。捐赠320套课桌椅、教师办公桌、体育器材、理化实验仪器、衣物1140件,彩电一台,文具100件,图书6700册等价值30多万元。农工党毕节总总支还对竹园乡中小学的70名老师进行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探索扶贫新模式

  农工党中央、省委领导与大方县有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星宿乡考察调研,决定实施滚动养牛扶贫项目。2002年,农工党中央捐资6600元,在峻岭村选择了10户贫困农户作为滚动养牛扶贫项目试点。2004年,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后,农工党中央引进爱德基金会27万元,捐资7万元,乡政府和受援农户配套部份资金,在星宿乡的4个村连续三年开展滚动养牛扶贫项目。项目实施三年来,使4个村的560户农户每户拥有一头耕牛。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直面贫困”栏目对滚动养牛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并称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值得借鉴,《人民政协报》也作了相应报道。目前,这一滚动发展扶贫模式,在全区的扶贫项目实施中得以推广。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农工党各级领导的联系协调,争取到政府部门和有关各方的配合和支持。2007年,农工党中央捐资10万元,协调政府部门和受援农户出资10.5万元的“集中饲养,分户管理”滚动养牛项目在大方县继续实施。2008年5月,协调交通部门投资185万元,长6.7公里的通村油路破土动工。农工党中央引进爱德基金会20万元资金,配套15.71万元,2008年5月,在大坝村麻窝组实施了养牛、串户路、庭院硬化等内容的农村综合项目。为了丰富大坝村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农工党省委引进资金1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协调有关部门配置了篮球场,体育健身器材和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协调资金扩建一幢2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和图书阅览室已投入使用。农工党中央和省委相继为卫生室引进、捐赠电脑、冰箱、“三大常规”化验仪器和试剂等,并协调县卫生局对村医的配备给予政策性支持。今年以来,农工党中央和省委协调县乡卫生机构、贵阳中医二附院参与,由农工党毕节地工委组织医疗队对大坝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向村民提供健康咨询。为了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网底建设,切实提高村医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农工党中央捐资15万元,农工党省委组织实施了为期一月的“千名村医培训项目”大方首期培训班,北京、广州、重庆、贵阳、毕节医卫专家23人赴大方授课,100名村医参加培训。2008年9月,农工党中央将向大方县捐赠价值101.8万元的救护车1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妇科三氧治疗仪4台。
  为了培育大方县的后续经济支柱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农工党中央和省委积极协调联系社会资源拓展扶贫工作新渠道,相继在大坝村建立了中药材刺梨和半夏科技示范种植基地。
  2008年春节前夕,在我省遭受罕见的雪凝自然灾害期间,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副主席汪纪戎一行在副省长、农工党省委主委谢庆生陪同下赴大方县结合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进行调研后,经桑国卫亲自牵线搭桥,引进了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刺梨种植项目落户大坝村。汪纪戎在了解到大方存在严重的饮水困难饮水安全这一涉及民生问题后,返京联系引进中华环保基金会在大方县螺蛳塘开展水质恢复工程。2008年4月,在螺蛳塘水库安装了价值100万元的高科技“阿科蔓生态基”及附属设施。经省环境监督中心站对水库进行治理中期水质监测显示,有害物质指标大幅度下降,水质已接近饮用水标准。
  为切实推进社会服务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农工党省委提出了由“‘务虚’”向‘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转变;由关注微观、局部问题向关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转变;由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履行职能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转变。通过实现三个转变,切实协助县乡村作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寻求能体现农工党智力优势的科技示范项目;开展思想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在推动观念更新的同时,培养农民的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激活群众的“造血”功能。
  农工党省委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贵州省智力支边先进集体”(199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国家民委1991年)、“贵州省劳务输出先进集体”、“贵州省智力支边先进集体”(1997年)、多次荣获“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授予的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获农工党中央2003---2004年度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