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协商赋能 桃花源故地蝶变
——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合力助推武陵山片区发展纪实
□见习记者 卢星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个安宁和乐的“武陵郡”,寄托了田园诗人的理想抱负和美好愿景。
现实生活中,武陵山也是一处“风光无限美,深闺无人识”的所在。千百年来,于此繁衍生息的人们以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语同音,创造了厚重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绿色文明。
然而,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武陵山片区,却长期困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活贫瘠之苦。这片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故地,一直期待焕发生机。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武陵山片区建设与发展。始于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将其列为试点,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破局提供示范——武陵山片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全国扶贫开发大格局,区域内各省市、各民族迎来打“翻身仗”的重大历史机遇。
其间,立足人民政协性质定位、职能作用,突出彰显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价值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成为打好打赢这一仗的重要因子。
在强化高位推动中
建机制、搭平台
摊开地图,武陵山片区呈现在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毗邻地区,覆盖交界区域的71个县(市、区),总面积11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万人。因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低收入人口分布广,这里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较早投来关注目光的是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2004年4月,该委到重庆调研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得知邻近四省市交界处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遂提出要探讨跨省交界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当年10月,其联合四省市政协召开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
此后4年,全国政协民宗委又联合四省市政协召开4次座谈会。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四省市政协主席联名提交《关于设立“武陵山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试验区”的建议》提案,呼吁以超常规政策措施支持武陵山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011年1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湖南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标志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启幕。会上,被武陵山区人民寄予厚望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正式出炉。
值得一提的是,首个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国发2号文件,随后于2012年初颁布实施。顶层设计叠加催生的效应立竿见影,国家有关部委配套诸多利好举措,释放出给力武陵山片区提速发展的强大动能。
如何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使高位推动制度化、长效化?2018年初,经贵州、湖南两省政协主席倡议,“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应运而生,明确四省市政协每年集中召开一次合作联席会议,聚焦武陵山片区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发挥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专门协商机构重要作用,广泛凝聚共识、携手共谋良策。同年10月,首次合作联席会议在湖南湘西州举行,四省市政协签订了《湘鄂渝黔旅游产业扶贫合作框架协议》。
一年后,在铜仁市召开主题为脱贫攻坚的合作联席会议,形成了包含推动规划评估、交通互联互通、壮大脱贫产业、加强省际协作、科学资政建言5项内容的“铜仁共识”……
以“政协之能”助力“发展大计”。5年来,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立足政协三大职能、依托合作联席会议平台,先后形成“湘西共识”“铜仁共识”“恩施共识”“石柱共识”等一批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颇强的成果,为助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交出了“硬核答卷”。
在践行省际协作中
履职责、聚合力
山水同宗、人文共情,武陵山片区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有同一性。推动区域协作发展,既是四省市党政工作所需、群众利益所系,亦为政协协商可一展所长的履职空间。
争取各方支持,推动成果转化。为将四省市政协合作联席会议协商成果转化为助推发展实效,早在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伊始,省政协就主动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汇报合作联席会议有关情况,积极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强省内武陵山区域调研视察,争取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5年来,《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贵州省强化文旅融合系统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支持铜仁市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指导性文件陆续落地,为省内武陵山区域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省际沟通,促成区域合作。省政协坚持把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开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经济共建共享等作为省际协作的主要内容,通过统筹协调调度、监督协商,助力打造协同发展经济区。
一方面,牵头到广州等7个对口帮扶城市持续推介包括遵义、铜仁两市在内的贵州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乡村旅游进企业、进社区、进高校、进商场“四进”工程宣推。另一方面,加强与省直部门联动,省文旅厅分别与重庆市文旅委、湖北省文旅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互换客源机制,推动打造航空、高铁联程产品;省乡村振兴局印发2022年《东西部协作工作要点》,促成遵义、铜仁两市与东部帮扶城市启动实施134个东西部协作项目……
发挥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省内武陵山区域丰富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省政协以“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为抓手,通过重点旅游景区带动,围绕特色民族村寨发力,深入实施旅游扶贫“九大工程”,加快推动遵义、铜仁两市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优势,积极为推动武陵山片区交通互联互通、经济协作发展、产业共建共享、乡村同步振兴等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区域各级政协组织联动,强化调研、视察、协商、监督等履职沟通协作,为推动解决片区共性、难点、热点问题及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4位住黔全国政协委员与其他三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创建武陵山片区国家乡村振兴试验区的建议》提案,呼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补齐交通短板、做强特色产业,携手创建“武陵山片区国家乡村振兴试验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引发广泛关注。
在服务发展大局中
展优势、显作为
发展促振兴,政协情意浓。
5年时间,4场合作联席会议达成4个重磅共识,多份联名提案推动多件实事办成生效——从建言设立“武陵山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试验区”,到促成武陵山片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把工作重心聚于助推乡村振兴,四省市政协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双向发力,展政协所长、尽政协所能,携手谱写武陵山片区合作发展新篇章,且以累累硕果昭示大有作为。
5年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效喜人:省内武陵山区域累计有45个村寨获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个村寨获命名“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名片;遵义、铜仁两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累计有13个地方和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3个地方和单位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5年来,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日趋完善:印秀、铜怀高速公路贵州段建成通车,道武、重遵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重庆至贵阳、铜仁至玉屏、渝怀铁路增建二线(怀化至梅江段)、川黔铁路遵义城区段外迁工程等项目完工,新增高铁运营里程280公里;总投资21.5亿元的民用黔北(德江)机场建设如火如荼;乌江航运四级提升扩能为三级,沙沱二线千吨级通航设施工程即将开工……随着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区域互联互通能力极大提升。
5年来,生态文化旅游优势更趋凸显:省内武陵山区域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65个、重点镇6个,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7家;5个项目成功申报文旅基金11.09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58.53亿元;组建川渝贵“西三角”文旅合作联盟,推动28个优质项目签约、合同投资额363.5亿元;2022中国武陵文旅峰会发布《中国武陵文旅目的地共建计划》。
5年来,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战果斐然:省内武陵山区域90%以上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收入增速超15%;控辍保学、饮水安全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医疗参保实现“应保尽保”,7.38万户16.83万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力促资源互享、市场互动、交通互联、产业互助、政策互惠,四省市政协联动赋能,武陵山片区精彩蝶变。
如今的武陵山区,依托四省市政协共商共建、共创共享,早已由“养儿育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蜕变为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大美之地。两千多万新时代的“武陵人”,正努力在新征程上奋笔疾书现代版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