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战”中的政协决胜团
——水城县政协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李六稳
省政府公告同意水城县退出贫困县、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水城县进入第一方阵排在第四名、水城县提前一年通过脱贫攻坚验收……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22.22万人到2019年年底减少为1.26万人,再到2020年6月底全部贫困人口“清零”……
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一次次在96万水城人民心中激荡。
脱贫攻坚水城战区火线上,水城县政协一线冲锋、步步为营、攻坚克难,接续奋战在水城县结合实际提出的“三段”攻坚战役中,迎来累累硕果。
驻守战区——“团长”身先士卒既督又战
在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中,水城县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及有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28个乡(镇、街道)对应成立28个乡(镇、街道)决胜工作团,以团为作战单元整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其中,县政协6名副主席分别担任了6个乡(镇、街道)的团长。县政协主席谢如宪既是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又联系包保龙场乡,跨乡挂帮深度贫困村——坪寨乡坪寨村,同时也是县政协机关帮扶点龙场乡发堤村5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营盘乡由县政协副主席蒋先中担任决胜团团长。作为决胜团团长的县政协班子成员,既在督战、也在带头作战,还要带头压实结对帮扶责任,作为都格决胜团团长的县政协副主席杨昌华更是1人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4人。县政协班子成员通过从点上发现问题、从村组总结经验、在整乡全面推广的方式,有的放矢来指挥,纵观全局作统筹,所帮扶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全部得以顺利推进。
奋战阵地——政协机关尽锐出战驻村帮扶
在水城县“三段”攻坚战役中,县政协安排了18名驻村干部到机关帮扶点龙场村和发堤村驻村轮战,还安排了新选调的党员同志程震到玉舍镇甘塘村担任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加上长期在乡镇督战的7名班子成员,在整个脱贫攻坚战期间,县政协机关长期留守办公室的只有1到2名同志。
在深入了解到帮扶乡镇和村居的现实困难后,县政协先后为帮扶的7个乡镇和2个驻村轮站点解决了5-10万元不等的办公经费,用于脱贫攻坚补短板工作。接续不断的“三段”攻坚下来,县政协机关干部不但成了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政策落实的行家里手,也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其中,90后的夏姝琳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年幼的两个子女走村入户;刚刚休完产假的尹涧和陈志琴,毅然响应号召积极申请驻村;父母年老体弱时不时就要住院的杨英和赵玲玉,只能稍有空隙匆匆回家略尽孝道;“三段”攻坚战期间“一战到底”的张有德、陆凤奎2名同志,每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又收拾行囊常住发堤……像这样默默付出的同志,在县政协机关不胜枚举。
“百千万行动”——大团结、大联合的大会战
自2018年7月全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开展以来,县政协会同县委统战部和县工商联及时部署落实帮扶责任。县政协主席和6名副主席按照县委安排全部挂帮贫困乡镇,25名省、市、县三级政协非公企业家委员在县内26个贫困村进行帮扶,228名县政协委员中的158名委员结对帮扶619户贫困户。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协调资金224.86万元、委员企业投入资金5706.05万元、政协委员协调资金54.69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村产业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同时,县政协还联合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发动非政协委员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中来,全县共有141家民营企业对24个乡(镇、街道)133个村20658人开展了精准扶贫行动,实施帮扶项目342个,投入产业、就业、公益、技能等帮扶资金共计40286万元,同比增长43.09%。其中产业帮扶投入资金27816万元;就业帮扶投入资金9979万元;公益帮扶投入资金2347元;技能帮扶投入资金142万元;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民营企业捐款总计477万元。60个民营企业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的贫困村全部脱贫。
结对帮扶——脱贫路上手牵手
脱贫攻坚重担的两头都要兼顾、两头都要抓好,这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乡村统筹安排下的工作任务,县政协干部职工作为工作主力一样也没落下,各自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冷暖安危,大家更是牵挂在心。在结对帮扶工作开始初期,县政协就确立帮扶责任人常态走访机制,要求制定脱贫计划、理清发展思路、帮助解决困难,全面落实帮扶责任,确保户户脱贫达标、验收过关。在走访工作中,全面摸底真实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兑现惠民措施,坚持把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做到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办得了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助推精准扶贫。杨宁和尹涧2名同志看到帮扶对象御寒冬衣单薄,回到市区为帮扶的贫困户全家购买了毛衣和冲锋衣,购买油、米、垫交社保费用等暖心帮扶行动大家都在做。通过帮扶,县政协机关34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的13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主抓产业——确保农民增收创收
“凉都三宝”的茶叶、猕猴桃和刺梨在水城是主产地。县政协副主席邓辉主抓的茶叶产业,将南部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建在龙场和顺场两个“万亩茶乡”的核心区,茶叶基地管护、茶青采摘和茶叶加工厂用工,织密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务工网。县政协副主席杨昌华牵头的刺梨产业,遍布全县适宜种植的23个乡镇、96个村居,保有量40万亩,居全省第2位,3元每斤的保底收购价成为果农真金白银的农产品收益,配套建成的初好刺梨加工厂,采用鲜果榨汁的刺梨原浆,凭着“维C之王”和实惠的价格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县政协原副主席陈泰斌早些年从四川引种在猴场乡的红心猕猴桃,已成为水城乃至六盘水的靓丽名片之一。县政协副主席翁毅飞从零抓起的食用菌产业(后因被选派到大连挂职而调整),已建成年产菌棒1.6亿棒的菌种场两个,3377个大棚因地制宜,分布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和贫困村,产业拉动务工效益明显。县政协副主席张德武主抓建成的500亩龙场蔬菜基地,育苗基地供苗、大棚示范种植、自然生态栽培齐头并进,成为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县政协副主席蒋先中主抓的马铃薯产业,在推广种植过的地区,凭借产量高、口感好的优势老百姓大力种值“青薯9号”。立足民生保障、着眼产业发展的系列农业产业,已成为水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支撑。
两场战役——不获全胜不收兵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使得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阶段,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按照县委安排,第一时间赶赴包保的乡镇指挥和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县内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职工自觉参与村居卡点值守和疫情摸排;医卫界政协委员奋战在疫情医学观察和监测一线,工商联界政协委员积极稳定物价、捐助防疫款物。县政协副主席杨昌华奉命担任杭瑞高速贵州西端入省都格卡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卡点“点长”,统领省、市、县、乡共120名干部,做好卡点防控疏导、跟踪管理、精准上报等工作,书写了“23天疏导服务5万余人”的抗疫故事,把贵州人的情怀、智慧和担当传递给每一位进出都格卡点的人。县政协副主席张德武奉命担任隔离酒店疫情防控组组长,带领县政协机关杨英、闵伟、颜洋和陈明江4名同志以66天“被隔离”的工作方式,负责对从湖北省等疫区来的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
为了让政协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和更进一步围绕中心尽责履职,目前,县政协机关派出的驻村干部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大部分回归工作岗位,但是包保联系乡镇工作的县政协班子成员同样承担着统筹推进乡镇工作的重任,派驻玉舍镇甘塘村的第一支书程震仍然在甘塘村坚守岗位,龙场乡县龙场村和发堤村两个驻村轮站点6名县政协机关干部一直同乡村干部并肩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