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 党委政府采纳
安龙县着力创建和谐美丽家园
本报讯(通讯员 韦康学) “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笔直;一处处规划整齐、设计新颖的小康住宅宽敞整洁;一个个村民自主自用、省事便捷的沼气灶演绎着农家厨房里的新时尚;过去垃圾成堆、畜禽乱跑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废品回收处理场。” 这是近日记者在安龙县农村看到的景象,这些得益于安龙县委、县政府积极采纳该县政协委员建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创建和谐美丽家园取得的成果。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全县农村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建言:只有干部认识到位,群众观念转变,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县委、县政府积极采纳政协建议,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和部分村支书赴成都龙泉驿等地参观学习创建新农村的成功经验,该县还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将外地经验制成专题片,组织群众集中观看;编印“新农村知识问答”,下发到村户;开办创建新村专栏、百姓心声、支部书记访谈等节目,使新农村创建人人皆知。同时,县上通过在县级干部中推行“十个一”帮村扶民、在乡镇干部中推行“一十百千万”帮联责任制及“绩效工资制”、“末位淘汰制”和县长、局长、乡(镇)长“三长”捆绑责任制,确立了一套主要领导抓决策、定思路,分管领导抓协调、促落实,乡镇部门领导跟着干、催着办的抓促机制,实现了干群在建设新农村上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核心是农民增收。为此,县政协向县委、县政府建言:“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走产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以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以劳务输转、造就创业大军为主的劳务产业,以小水电开发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在钱相、新桥等5个乡镇为重点的标准化养羊和以家庭牧场为核心的养殖基地;在笃山、龙山等4个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优质商品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以新桥、新安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在河谷地带的坡脚乡建立了2000亩甘蔗生产基地,成功打造了一批500亩以上的“果草畜”、“林草畜”、“畜沼(果)”型的绿色生态型规模经营示范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4.2万农户增收1600多万元,户均增收300元以上。全县农副产品70%以上转化为商品,切实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县上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着力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两年,新引进农业企业5家,到位资金2600万元,全县共有州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一般农业产业化企业32家,建立了4个万亩林果基地。目前,全县已涌现出干果、中药材、种草养畜等特色产业村80个,形成了“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
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委、县政府积极采纳县政协委员的建言,坚持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依托农广校、职业高中、农民夜校等阵地,认真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使90%以上的农户家里至少有了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建沼气、改水、改厕圈、绿村庄,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以创建“平安和谐安龙”为目标,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实施“普法下乡”、“法律知识进万家”、“平安村镇”、“安全小区”创建等活动,使全县呈现出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乱纪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参与赌博的少了,邻里之间团结和睦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的“三多三少”局面。通过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活动,在全县形成了人心思进、思变、思富,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