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2006:变化中感受富足
□本报记者 游 涌 黄晓众 周泓洁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与质量的好坏直接象征着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高低。从饥饿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简单生活到品质生活;……每一步的跨越,我们都付出了不少艰辛和努力。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从事农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再就业,温饱、小康,种种象征着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语词越来越多地充塞着人们的视听。近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我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2006年又有了可喜的变化。
农村:新阶段扶贫开发带来新面貌
2006年,我省农村走过了多彩的一年。扶贫开发为贫苦人家解除生存之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末,记者深入我省农村进行调查。
2006年12月17日,当盘县滑石乡雷打山村村民封永华赶着耕牛走进自家的责任地时,他已不再怀疑如此备耕会是徒劳。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首民谣是中国石漠化山区农民严酷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封永华的责任地其实就是我省典型的石漠化山坡,土地面积有七八亩,主要种些玉米或套种少量豆类,雨水好的年代全部土地可收1000公斤上下玉米,遇有干旱年代,也就是四、五百公斤。靠种粮为生的全家人一年辛辛苦苦劳作的粮食总收入也就千元左右。而现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残酷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封永华告诉记者,在盘县,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的人家不在少数,条件稍好的人家已经搬迁了,而留守下来的人家,也在近年西部大开发号角声中,及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鼓舞下,坚定了战胜石漠化的信心和决心,土地收益渐渐好转,解决了温饱。
封永华还说,特别是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的变化更是喜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村中翠竹掩映处,围墙内有一幢幢两层高的楼房,村内贯串各家各户的水泥小路四通八达,有的人家屋檐上的琉璃瓦在冬日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工作了一上午的农用拖拉机停靠在屋檐下,仿佛在小恬。
在封永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农户家,刚推开院门,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字排开的拖鞋,记者与封永华走进了这个叫封舟的人家。封舟家客厅里最惹眼的除了54寸的背投和冰箱外,便是一套崭新的红木家具。据封舟介绍,原先村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出门进门都是泥巴,根本无法讲究卫生,现在进村道路硬化了,也有了连户路,所以连院子里也铺上了瓷砖,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温饱解决了,现在大家都在奔小康!”封舟还说:“村里隔三岔五就有城里人来参观、旅游,说是想尝尝农家菜。”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让很多农民不断富裕起来。”采访中,随行的一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一年来,村民们仅肉鸽养殖这一项,每家就有近5万元的纯收入,正是靠肉鸽养殖赚来的钱,家家户户盖了两层的小洋楼。而靠种植辣椒、折耳根、竹荪购买了农用车的人家也不少。
不久前,记者在龙里县水场乡三村采访时也看到,村里的反季节蔬菜一片生机,种植户们满是笑脸。乡领导介绍,2006年该乡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组织215户实施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702亩,每亩比种植水稻、玉米增收1200元—2300元。村支书尹从林说:“这都是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2006各级财政加大对我省贫困农村的投入,中央下达财政扶贫资金7.8062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65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50万元,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000万元,总额比去年增加9%左右,让“十五”期间仍处在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全省确定的10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其中有35个贫困村,占三分之一,除了省安排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省财政扶贫资金另外专项安排每村10万元,很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大大改善。
城市:市民追求时尚品质生活
据统计,贵阳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2004年为8988.62元、2005年为14099元,2006年也有增长。记者从贵阳市城调队获悉,仅2006年8月份,贵阳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1.64元,同比增长11.1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0.33元,同比增长14.01%。
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消费支出方面,家庭设备增长幅度最大,比2005年同期增长77.63%。8月份消费支出的八大项呈现六升两降,其中,家庭设备上涨幅度居首位,为78.78元,比2005年同期的44.35元增长77.63%;食品支出260.71元,比2005年同期的238.24元,增长9.43%;医疗保健为40.09元,比2005年同期的33.59元增长19.35%。交通和通信支出88.43元,比2005年同期的79.08元增长11.8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7.72元,比2005年同期的107.17元增长19.18%;居住支出为77.48元,比2005年同期的66.40元增长16.69%。另外,衣着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为64.07元和23.06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91%和26.49%。为此,记者对贵阳市城市居民生活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接受记者采访的王女士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工作闲暇,总爱邀上几个朋友到咖啡吧、酒吧坐坐。她告诉记者,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出去休闲休闲、放松放松也不错。碰上周末,还到郊外游泳、打打高尔夫或者网球。
在某夜总会任主管的周女士提到休闲娱乐也颇有兴致,但她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健身和美容。她表示:美容和健身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她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年在美容健身方面的消费至少在8000元左右。
家住解五小区的罗先生供职于省移动公司,2006年国庆节,单位发了5000元奖金,平时忙于工作的他毫不犹豫,便带着家人踏上了赴香港的旅游征程。他对记者说: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他很多同事甚至选择自驾游或者新马泰双飞七日游。
事实上,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连对居住条件都要精心选择。刚刚在金阳新区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住房的张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有了车之后,觉得居住在市区很喧嚣,选择郊区,一是因为有车不会为交通不便发愁,二是清静,这对修身养性大有裨益。
而城市居民不管是对子女教育还是其他条件的选择上,要求同样非常高。有不惜破费100元/小时为孩子请家庭辅导的,甚至花上百万让子女10余岁便出国留学的……
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缩小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6年以来,我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纳雍县沙包乡安乐村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像这样的村全省还有101个。在省农办,记者核对该村《新农村建设村级发展规划报告》及完成的情况,看到该村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宽阔的村道,俨然集市,各家各户的房屋经过美容后,简直与城市人居住的房屋没两样。
据介绍,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省级示范村已有35个贫困村脱贫、32个温饱村迈向小康、35个小康村往城镇化方向发展。除此,还建立(州、地)示范点243个,县级点399个,乡镇点375个,全省共建设各级示范点1119个。现在,农家庭园整治了、房屋立面整治了、增收致富也有了统一规划,农民生活有了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大大缩短了与城市人形成的二元结构。而截止日前,我省已经有900余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标志着我省农民看病已经不用愁没钱;而“两免一补”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也给广大农民之子女上了“失学”保险,温饱更不用愁。
在贵定县都六乡都六村姚秉惠家采访时,一家五口人正在吃午饭。餐桌上摆着四菜一汤,一个炒土豆、一个烧腊肉、一个西红柿鸡蛋、一个青椒鲜肉片、还有白菜豆腐汤。
提及采访家里生活状况,姚秉惠一家人笑起来。姚秉惠一边站起来给记者让座,一边说:农村人没啥好吃的,净是些粗粮野菜。“粗粮野菜好啊!”随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连忙补充说:现在城里人也时兴到农村吃粗粮野菜了,自从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特别是2006年,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事实上,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因为二元结构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老党员翟易是贵阳市云岩区贵乌社区的低保户,早年就职于贵阳化工厂的他曾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自己的工资也能够养活一家人,还供女儿上学。但自1999年下岗后,家里再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无奈,自己和老伴在家门口卖点零食以维持生计。但好景不长,女儿一场大病夺走了家里所有财产。最终,一家人沦为低保户。今年初,居委会了解了此情况后,将翟易安排到某物业管理公司干起收发信件的工作,每月能拿到800元的工资,还为其买了保险。采访中,翟易告诉记者:多亏组织的关心,我们的生活才得以维持。翟易还说:今年来,公司为其加了工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提及每餐都吃什么?翟易玩笑似的说:别说三菜一汤,就是四菜一汤、五菜一汤都没问题。
记者据贵州省农调队和城调队提供的数据分析发现,近年来,我省人民生活质量正成梯级上升,正从绝对的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