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9期 本期133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2-05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振兴贵州茶业经济

——对振兴贵州茶产业经济的思考

□韦毓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茶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使茶产业政策环境成为历史最好时期。5年来,传统的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增比进位、跨越发展的路子,全省茶园总面积已达到466万亩,跃升为全国第2位,发展成为特色农业经济的新亮点。

我省茶业现状点面分析

  以黔南自治州为例,全州茶叶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已发展到68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4.6%,以都匀、贵定、瓮安、平塘为代表的茶叶基地县初步形成。5年来,全州茶叶生产销售持续增长,茶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是,面对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变化和各地茶产业纷纷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形势,我省茶产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资源利用率低。近几年,国际茶叶市场供大于求,茶叶消量冗余,产能过剩的比例在逐年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茶叶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茶园面积不断增长,而我省主要是集中抢摘春芽,受传统的人工手采模式制约,春茶采摘率仅为25%左右,有70%多的春茶资源白白浪费,夏秋茶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导致茶叶产品形不成规模,缺乏市场吸引力,茶青鲜叶富集在树上,造成资源闲置。有的地方不顾土壤、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劲地扩大种植面积。因为黔南主要是坡地茶园,管理成本高。在传统产销形态下,一旦销路受阻,茶区农民不增收,就难免发生“挥泪砍茶林”的悲剧,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二是各类名茶层出不穷,但市场渠道不畅。我省各地各类“名茶”不少,但由于对外品牌打不响,市场化程度不高。各地盛行的炒作攀比之风,也影响各地争相效仿炒作“万元茶”,导致市场经济的元素少,把农民的胃口吊得很高,采茶、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引起连锁反应,价格一路攀升,成本居高不下。例如,都匀市春季茶青采摘工价高达150元/市斤,是浙江御茶村龙井春季茶青工价的五倍。同一个等级的茶叶,我们的价格要比浙江龙井茶高一倍多,给省外消费者造成了“贵州茶好,但太贵”的印象,使优质茶叶还局限于官方消费,处于“孤花自赏”、“自娱自乐”的状态。
  三是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但带动能力不足。我省茶叶企业发展速度快,仅黔南就有140多家,但小散乱弱,产业容量小,实力有限,整体商业运营水平很低。而且又过于集中在中高档次上,档次分类不明显。由于产品较为单一,很难覆盖到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形不成规模销量,对茶园增产和茶农增收拉动不大。政府在本意上为了打破这种格局,不断地抓推介、搞论坛、办节会,虽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有的由于角色与功能定位模糊,没有找到市场的“爆发点”,茶农、企业和经销商尚未结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活动一过,茶农还是茶农,企业还是企业。政府一片好心,钱也花了不少,效果不够明显。

振兴我省茶产业的思考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我省如何在现有的数百万亩茶园中做大经济总量,推动茶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大命题。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茶叶产区。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长的中、小叶乔木和半乔木矮丛茶树,造就了茶叶最本色的味道。特别是都匀毛尖,因富含反橙花醇(芳香精油)和氨基酸,多酚物质含量适中,使茶汤滋味香陈,特别醉人,都匀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最有资格当贵州茶叶的代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整合品牌资源,提升都匀毛尖等黔茶知名度的市场竞争力。”就突出了都匀毛尖在贵州茶叶品牌中的特殊地位。
  因此,我省要做强茶叶品类,振兴茶业经济,在发展定位上,必须更加突出都匀毛尖的龙头地位,把它做成国际化的茶叶知名品牌,让都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都,在贵州特色产业的大道上与国酒茅台齐头并进,带动其他品类品牌的茶叶一起发展壮大。面对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如何振兴当好茶业经济的推手,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再检查、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但在处理“赶”与“转”的关系上,有几个关节点的问题需要作冷静的思考:
  第一,要克服自我陶醉思想,促进转型跨越。在今年“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公布的《中国茶叶主产区示意图》上,贵州处于空白位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2全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有5次提到贵州,但具体针对的只是遵义。说明我省茶叶商品优势还不明显,没有真正进入国内市场通道和大众消费者的视线。贵州手捧中国名茶——都匀毛尖“金奖”,茶叶基地已发展到数百万亩,这是地位更是成绩,我们可以自豪,但不能自满。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既要明确地调整茶园建设的主攻方向,做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端产品茶向发展高中低端产品茶并重转变;从注重手工茶产品向工业茶产品的生产方式转变。又要克服自我陶醉的思想,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制止恶炒价格行为,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下功夫切入市场,激活市场新活力。
  第二,要适度控制种植规模,推进精细管理。发展相应规模的茶园,是做大茶业的基础,但与黔北比较,黔南茶园的种植管理粗放、基础设施配套滞后,起点较低,大面积茶园弃管弃采现象突出。全州现有的68万多亩茶园,只要将一半建成标准基地,春夏秋茶青单产最保守也是1吨/亩,总产量就是数十万吨,以3元/斤的均价计算,茶青收入就是数亿元。如果全部建成标准化基地,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变化,都是了不起的跨越。因此,推进茶园的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应当是政府转变茶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要通过适度控制面积发展速度,重点对老茶园进行低产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需要新增的茶园,必须坚持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同时,积极提高机械采摘使用率,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综合效益。
  第三,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做大龙头企业。茶叶的本质是农业,而龙头企业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以目前我省各地茶叶加工企业的现状,很难带动茶区增收致富,不仅会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生态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的目标落空,还会拖茶区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按照十八大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政府应集中资源重点扶持实力强、规模大、基础好的企业,走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路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只有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才有能力反哺上游茶农,形成政府为推动者、企业为组织者、茶农为参与者,三者完美统一的产业关系,推动茶产业走上转型跨越轨道。

建茶业龙头企业黔南有经验

  党的十八大指引我们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征程,建好茶产业龙头企业,黔南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贵州龙原都匀毛尖茶业有限公司针对黔南茶产业发展短板,引入国内领先技术和全程自动化的半炒青绿茶生产线,并于今年4月投入量产,成为黔南首个工业化、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生产、年产值可达亿元的茶叶加工企业,带动茶叶产品进入主流商业市场圈子。省委书记赵克志专程到龙原公司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因此,在政府扶持茶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方面,黔南理所当然要做出表率。龙原茶业公司的经验是:
  一是做价廉物美的产品,做助农增收的产业。该公司坚持以市面需求为坐标,围绕“做好高端产品(都匀毛尖),做大中低档产品(大众茶、劳保茶、办公茶),做活出口企业代工产品”的定位。生产“都匀毛尖1915”、“农原绿茶”、“农原红”、“云雾毛峰贡茶”等系列产品,致力于打开满足大众消费市场需求,既解决千家万户农民“卖茶难”,使千山万岭茶园增产增收,又带动一批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转移就业,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走好科技兴茶之路。龙原茶业公司聘请中国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专家为顾问,建立了以国家级专家为骨干的科研技术队伍,不断取得喜人的研发成果,获得了红、绿茶兼制全程机械化生产线和红茶发酵设备等多项全国首创专利。建立茶叶研究所(技术中心),做一流的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同时提出了“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茶产品研发方向,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变喝茶为吃茶,为消化茶叶产能过剩寻找突破口。
  三是做好机采茶园示范,提高茶园综合效益。针对黔南茶园管理粗放,管护和利用成本高,产量低的问题,龙原茶业公司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指导都匀、贵定、丹寨等县(市)建设标准机采茶园示范基地,推广茶林蓬面的机械化修剪、茶青的机械化采收,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使茶青采收变一季为多季,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带动种、管、采等从事茶业的农户5000多户,受益的农民收入已接近外出打工的水平,为推进茶园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茶园综合效益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