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20期 本期3816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23

“生”有所愿 “幼”有所托


——遵义市政协协商破解“带娃难”


王  渊  本报通讯员  冯  波


“现在想找个离家近、价格实惠又放心的托育机构太难了!”“3岁以下孩子没人带,想生二孩都不敢。”……随着三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幼有所托、幼有所育”,不仅是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日,遵义市政协围绕“提升全市普惠性托育服务能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开展专题协商。委员们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政策落地等方面建言献策,助力托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推动“供给”向“需求”转变


近年来,遵义市托育服务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登记营业的托育机构达522家,每千人托位数4.36个,超额完成省级目标。然而调研显示,全市托位使用率仅为39.03%,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5.6%,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城区“一位难求”,乡镇托位却大量闲置;公办幼儿园虽注册托育服务,却大多未实际开班,形成“托位过剩、普惠不足”的局面。

“供需错配的根源,在于服务模式与家庭实际需求脱节。”市政协委员钟安素指出,家长普遍期待“质量优、价格惠、距离近、时间活”的托育服务,而现有机构多以全日制为主,缺乏半日托、临时托等灵活形式。她建议推动“按需定供”,依托人口动态数据,在产业园区、新建社区等需求集中区域优先布局托育设施,并借鉴杭州“社区普惠托育”模式,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嵌入式托育点,构建“15分钟服务圈”。

针对城乡资源不均问题,市政协委员甘雨提出探索“中心城区托育机构+城乡分支点”模式,通过财政补贴、师资支援等方式,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开设托班,逐步形成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


实现“数量”向“质量”提升


“托育服务从‘有’到‘优’的关键,在于破解‘数量扩张’与‘质量滞后’的矛盾。”协商会上,与会人员认为,当前,遵义托育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机构照护过程粗放,且全市托育人员持证率仅70%,医育结合、精细化照护能力明显不足。

质量提升,关键在人才。委员们呼吁,完善0—6岁托幼一体化师资培养体系,支持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与培训,强化托育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学前教师转岗或兼岗,推动医、养、教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依托职业院校和妇幼保健机构,构建“培训—认证—晋升”全链条体系,扩大婴幼儿照护专业招生规模,畅通职称评定通道,提升职业吸引力。

“医育结合”是质量升级的重要方向。仁怀市人民医院托育中心通过“中医智慧+托育”模式,制定标准化健康管理流程,成功入选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委员们建议,借鉴成都经验,推广“儿保医生驻园结对”制度,定期开展生长发育评估、营养膳食指导,打造遵义特色医育品牌。

此外,智慧监管也不可或缺。借鉴广州“阳光托育”平台经验,委员们建议升级遵义现有信息平台,增加家长端实时查看、投诉反馈等功能,以透明化监管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力争“政策”向“落地”破局


目前,遵义市已出台《关于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形成“1+N”政策框架,但土地、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仍未完全打通,制约了托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政策落地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省政协委员徐祖薇建议,省级部门出台统一收费标准、生均补贴和备案管理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对达到奖补标准的机构,无论公办民办,均给予财政补贴、租金减免等支持,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探索成本共担机制同样关键。徐祖薇还建议,建立“政府补一点、家庭出一点、机构让一点”的多元分担模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税收优惠、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政策。同时,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发展夜间托、计时托等灵活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当前,卫健、教育、人社等部门在职称晋升、薪资标准等方面存在壁垒,导致教师开展托育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委员们呼吁,借鉴杭州经验,设立托幼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落地,形成发改、卫健、教育等部门政策协同的“组合拳”。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专业化体系、创新政策机制三大路径,遵义正逐步破解供需错位、质量滞后、政策落地难等痛点,推动托育服务向普惠化、专业化、多元化迈进。”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梳理汇总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形成专题协商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议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