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
□赵星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既是对贵州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提出的新要求,更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观一脉相承,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贵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厚望,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一、理念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
“人与自然统一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议题,它科学阐述了自然界是一个天然存在且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生态系统,“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依赖于自然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一)系统观念的深化拓展。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指引下,贵州加快创新构建“三维联动”生态治理体系。在空间上,划定占全省72%国土面积的生态保护红线,并建立“三区三线”数字化管控平台。在时间上,实施“生态银行”计划,将25度以上坡耕地纳入生态修复基金池。在要素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生态产品认证体系,2024年赤水竹产业完成GEP核算12.6亿元,“竹经济”带动农户不断增收。
(二)发展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毕节市深入贯彻省委“富矿精开”部署,在赫章铅锌矿区创新构建“矿山修复+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模式。该模式有效回应了恩格斯关于避免自然报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警示,既开发了新型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
(三)治理效能的突破性提升。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要求,贵阳环境资源法庭累计审结生态环境案件1.2万件(其中通过司法措施促进生态修复面积达8.6万亩);创新信用修复机制,成功帮助237家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二、实践突破:美丽中国历史巨变的生动呈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清晰地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必定致使生态系统产生反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贵州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美丽中国历史巨变的生动缩影。
(一)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乌江流域通过“五水共治”升级工程实现生态跃升,鱼类生物量恢复至2019年(长江流域全面禁渔前)的1.8倍,乌江34号泉眼总磷浓度从2010年1500mg/L降低至目前10mg/L,生动印证了恩格斯“自然报复论”的警示及生态修复后重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同时,贵州“无废城市”试点成效显著,2022年,贵阳市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业、生活及文化“五个领域”高位推进建设;安顺市《推进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利用,助力园区减污降碳》成功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首批典型案例推荐名单。
(二)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富矿精开”和“电动贵州”建设,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积极发展漂流、攀岩等生态体旅融合项目、森林康养项目,成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三)绘就共同富裕图景。积极推动经营性生态产品规模化开发,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水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康养产业,实施“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升级工程,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民生福祉。
三、制度重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贵州方案
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求的基础上,贵州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要求,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政策供给。率先出台首部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100余部;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大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同步建成覆盖12.6万个监测点位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创新构建“生态账户”制度,完成2.3万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信贷规模突破6000亿元。
(二)优化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监测网络,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传感技术,实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响应时效压缩至1.2小时,显著提升了应对恩格斯所述“自然报复”风险的预警和响应能力。
(三)深化数字治理。积极践行“生态+”模式,自主研发“生态云脑”系统,使AI模型预测石漠化更加精准,治理方案制定效率提升60%,以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
四、文明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诠释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诠释人与自然关系,认为要通过尊重自然环境和善待自然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贵州的实践正是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共建共享事业的典范。
(一)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稻鱼鸭复合种养、屯堡农业观光体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机制实现传统村落旅游收益较大增长。创新“非遗工坊+生态产业”耦合发展模式,苗绣产业形成包含5.2万妇女就业的包容性产业链。依托生态博物馆群落,民族生态文化数字化传播工程构建1.2亿人次受众网络,实现文化基因库建设的规模效应。
(二)贡献全球生态治理经验。赤水河生态修复案例被联合国环境署《生物多样性十年案例集》收录,成为国际认可典范。贵州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达62%,为全球喀斯特地区提供能源转型解决方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内涵及贵州探索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标志着这一开创性的“中国方案”正式确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路径。
贵州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通过符合国情省情的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传承,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既是对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深刻当代诠释,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贡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文系铜仁学院2024年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