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的夜
□杨少辉
夜幕降临,我跟随如潮的人流,在小北门下观光车,步行进入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此刻,西江苗寨2万多盏电灯在房前屋后的步道边、每家每户的窗口、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上渐次亮起来,整个苗寨仿佛被银河倾覆,万千星子坠落在山脊与屋檐,将夜色烫出细碎的金边,让人分不清是人间灯火,还是天上星河跌入了凡尘。
站在穿寨而过的白水河边,抬头仰望,两岸的吊脚楼一栋接着一栋,一层挨着一层,依山顺势,直上云端。那规模宏大的吊脚楼群,俨然露天的“苗族建筑博物馆”。
西江苗寨的吊脚木楼,均利用产自雷公山区的杉木作材料,不用一钉一铆,为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的干栏式建筑。这些吊脚楼,大都建在石头堆砌的台地上,一般有平地吊脚楼、斜坡吊脚楼两种,体现苗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建造时,苗族工匠无需图纸,仅凭一把尺子、一个墨盒,就可以把复杂的楼廊亭阁连接起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5月,西江苗寨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每年更是有数百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著名作家叶辛采风时,当地苗族汉子曾对他说:“在西江苗寨,任何人都不能乱建房,即使拆自家的老房子重建也不行,因为一拆就是拆文化……”是啊,吊脚木楼不仅是西江的魂,更是活态的文化基因。
穿行寨中,吊脚楼依山势层叠错落,楼阁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当代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意境在此具象化:游人在石板路上仰望吊脚楼,楼中居民凭栏俯瞰寨中烟火,人与建筑共同构成流动的风景画卷。
漫步街头,两旁的吊脚楼上,店铺灯火通明,店内摆放着高山茶叶、天麻、芦笙、银饰、刺绣等地方特色产品。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在门店里进进出出,络绎不绝,昭示着景区的流量与活力。
从古街步入嘎歌古巷,被磨得锃亮的青石板,在诠释着曾经的古老与当下的辉煌。橘黄色的灯光从屋檐倾泻而下,透过头顶上五颜六色的纸伞,古巷变得温馨而迷离。
傍晚的嘎歌古巷,没有了白天的喧嚣。住在古巷里的苗家人,家家敞开大门,三两个老人坐在门前摆龙门阵、挑花绣朵。见我路过,热情地朝我招呼:“哪里来的客人啊,进屋来坐一坐吧!”虽然这些年西江苗寨游人如织,但旅游并未改变当地居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他们仍然保持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夜不闭户、吹笙跳舞的生活方式。
在古巷的池塘边,五六个身着苗装的小伙姑娘吸引了我,他们在吊脚楼前用苗语对唱情歌,不绝如缕的歌声在木楼间萦绕,让人沉浸在浓浓的苗族文化氛围里……
站在西江观景台上,遥望对面山岭相连的吊脚楼群,那闪烁的灯光星罗棋布,宛如一只巨大的蝴蝶展翅欲飞。在《苗族古歌》里,枫树生了蝴蝶,蝴蝶又生了苗族的祖先姜央,所以西江苗族儿女对枫树、对蝴蝶顶礼膜拜。蝴蝶妈妈似乎皈依着苗寨,灯光恍惚间竟然化成了蝴蝶,亦给苗寨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西江苗寨璀璨的灯光,还催生了蓬勃的夜色经济。于是,一家家旅拍店应运而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一个个年轻的摄影师在观景台里、在吊脚楼旁、在屋顶的露台上忙得不亦乐乎,用镜头捕捉着每一个光影交错的瞬间。
在西江表演场大门旁的皇冠旅拍工作室,我认识了邰再福。他告诉我,他来自邻近的施秉县。别看才36岁,可他已先后在广东、河南、安徽、江西、陕西等地从事十多年的旅拍工作,2022年2月才来到西江苗寨。
“在省会城市干旅拍收入高,为什么到西江苗寨搞旅拍?”
“我看好西江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这里离家近,可以时常回去看望家人。”
他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后说:“别看我们的收入高,但搞旅拍既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项体力活。在旅游旺季,我每天上午八点到凌晨两三点钟,要为50多位顾客服务。”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用严肃的口吻说,“顾客远道而来,且时间有限,要求每个摄影师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我们每次要用大量的时间与顾客沟通,拍照时注意调整不利因素,力争把顾客最美一面展现出来。”
之后,他还无奈地说:“别以为我们工作轻松好玩,每天步数都在4万以上,累得筋疲力尽。有时顾客接二连三,忙得饭都不顾不上吃,经常饿着肚皮在工作。可每当看到旅客满意而归,那一身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旅拍业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江苗族妇女也抓住旅拍业带来的商机,在观景台上、风雨桥边、吊脚楼下干起了苗族服装出租业务。
在西江观景台,我问一位正在给游客穿服装的苗族妇女:“你一天能租出多少套苗装?”
她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在旅游旺季,一天能租30多套。入秋后,游客少了,一天也就5、6套。租一套服装60元,一天也可以挣300块钱。”
还没说完,有对浙江夫妇又租了一套苗族服装。我问他们为何要租苗族服装拍照,女方高兴地说:“早在电视上看过西江苗族服饰,特别是苗族盛装太漂亮了。今天到西江旅游,终于穿上了心心念念的苗族服装照相!”
如果说旅拍业让游客把苗族银饰、刺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穿在身上,感受美轮美奂的苗族服饰之美,那么白水河边的夜市摊点,则把西江的夜色经济推向了高潮。
西江苗族群众自己种出来的黄瓜、韭菜、红苕、魔芋、土豆,稻田里抓回来的稻花鱼,林下养出来的乌骨鸡、黑毛猪等农特产品纷纷登场,让西江苗寨的夜色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
2008年贵州省旅发大会在西江苗寨召开后,西江苗寨历经17年的凤凰涅槃,已从“丑小鸭”化身为美丽的“白天鹅”,一跃成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西江苗族群众利用自家的吊脚木楼加以修缮,开设了一家家农家乐、农家客栈……陈旧的吊脚楼实现了“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的华丽转身。
西江的夜,灯火辉煌,令人惊艳,宛如一位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美得妩媚动人。她的美,就美在自然和谐、美在多彩的苗族文化、美在万家灯火编织的璀璨迷人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