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强制国标守护充电宝安全
□王 琦
记者15日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本次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7月16日“新华网”)
在移动互联时代,充电宝已然成为现代人出行时不可或缺的“续命神器”。然而,这个小巧便携的能量装置,却屡次变成“掌中炸弹”,带来安全隐患。从地铁车厢内充电宝自燃冒烟,到居民楼中充电宝爆炸起火,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让消费者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不得不时刻提心吊胆。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制定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举措,既是对当前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有力保障。
过去十年间,我国充电宝市场规模从不足百亿元迅猛增长至千亿元级别,相关企业数量也突破万家。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是安全标准的严重滞后。目前,充电宝行业主要参照的是2018年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但该标准在电池材料、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缺乏强制约束力。这导致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二手电池、劣质电路板,甚至虚标容量参数。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无品牌、无认证的“三无”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大肆流通,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仅2024年,全国就发生了超过千起由充电宝引发的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充分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紧迫性。
从“推荐性标准”到“强制性国标”,折射出国家对公共安全的零容忍态度。此次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从原材料到生产的全链条。对锂离子电池的挤压、针刺等极端测试提出了明确要求,以确保电池在遭受物理损伤时不会爆燃;对过充、过放、短路等场景设置了多重保护机制,以防止因电路故障而引发火灾;甚至对充电宝跌落后的循环使用性能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以避免外壳破损导致内部短路。这些细化到毫米级、毫秒级的技术参数,将彻底终结充电宝行业“差不多就行”的潜规则。
从监管层面来看,强制国标具有强大的法律约束力。企业一旦违反该标准,将面临产品下架、罚款乃至吊销生产许可证等严厉处罚。这种“带牙齿”的监管方式,将迫使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规范化方向转型。更重要的是,国标统一了全国市场准入门槛,使监管部门执法有据、消费者维权有章可循,从根本上压缩了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
当然,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只是第一步。要让安全真正落地生根,还需构建全链条闭环体系。监管部门应建立动态抽查机制,利用大数据追踪问题产品流向,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电商平台需压实流通监管责任,通过技术手段避免无认证产品上架,并建立抽检制度;消费者则应提升安全意识,拒绝购买“三无”产品,并主动索要质检报告。只有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才能让充电宝真正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安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