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上办”到“办就成”
□特约评论员 李汉华
“马上办”曾经是政务服务改革的一面旗帜,它打破了传统行政体系的拖沓作风,让群众看到了政府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的决心。而当“马上办”成为常态后,新的问题随之浮现:事情是马上办了,但办得怎么样?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这使政务服务理念进一步升级,从强调速度的“马上办”转向注重实效的“办就成”。这一转变看似只是表述上的微调,实则蕴含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逻辑。
“马上办”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群众办事过程中常遇到审批环节多、流程长、效率低等问题,一份文件“旅行”数月,一个项目审批“长征”数年的情况并不罕见。在此背景下,“马上办”的提出,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通过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制度设计,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解决了一批积压问题,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上办”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一些部门将“马上办”简单理解为“快速回应”,满足于程序上的完成,却忽视了实质问题的解决。有的群众反馈:“反映问题后很快有人联系,态度很好,但问题依旧”。某地居民反映噪声扰民问题,环保部门“马上”到场检查,出具整改通知,但之后噪声依旧,如此反复多次,群众疲惫不堪。这种“程序空转”现象,暴露出“马上办”可能沦为新的形式主义,即速度快但效果差,回应及时但解决不力。
“办就成”是对“马上办”局限性的超越。它不再满足于行政程序的速度,而是追求问题解决的实效,体现了从“政府本位”向“群众本位”的深刻转变。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某市将新生儿出生需要办理的多个证件整合为“一件事”,不仅实现了一次办理,还通过数据共享自动完成社保、医保等后续手续,真正做到了“办一件成一件”。这种改革已不再是简单的流程提速,而是通过系统重构实现服务的质变。
实现从“马上办”到“办就成”的跨越,需要构建三大支撑体系。制度支撑方面,要建立问题解决闭环机制。如北京市推出的“接诉即办”改革,通过“首接负责—限期办理—反馈评价—督查考核”全链条管理,确保每个诉求有始有终。技术支撑方面,数字政府建设为“办就成”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上海“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预审,不仅让群众少跑腿,还能提前发现材料问题,避免反复补正。文化支撑同样关键,需要在公职人员队伍中培育以“结果导向”为核心的服务文化,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贯穿服务全过程,并辅之以清晰的服务规范,而非仅追求简单的办结率。
政务服务效能的转变反映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仅需要提高效率,更需要增强效能;不仅要追求过程规范,更要实现结果满意。但现实情况中,“办就成”理念的推广还面临诸多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更彻底的改革勇气。如深圳在前海推行的“法定机构”改革,打破传统部门设置,按服务需求重组职能,实现了跨境商事登记的“一次办成”,为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借鉴。
从“马上办”到“办就成”的升华,如同高铁从追求速度到兼顾安全、舒适、准点的演进过程,政务服务也正在经历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平衡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当每一个群众诉求都能得到圆满解决,当每一件政务办理都成为满意工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将实现质的飞跃,这才是治理现代化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