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75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04

让“低头族”事故不再发生


□曲  征


7月1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附近一辆汽车失控撞向路边,致使3人死亡、3人受伤。根据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的情况,肇事司机是因为低头看手机才导致车辆失控。澎湃新闻梳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微博账号中近几年发布的交通事故警示案例发现,因操作手机而引发事故的案例有增多趋势,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34起因刷手机、接听电话等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7月1日“澎湃新闻”)

广州中山一路的一声巨响,将“开车看手机”的危险再次钉在公众审视的聚光灯下。3死3伤的惨烈结局,不过是“手机依赖症”在道路安全领域的又一次极端爆发。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因看手机引发交通事故34起,已逼近2023年全年总量。高频行为从“看导航”转向“刷短视频、看直播”,更暴露了手机诱惑的“进化”轨迹。过去,司机看手机或许是因为“找路”的刚需,而今却沦为“解闷”的消遣。当大货车司机将手机架在中控台上“边看边划拉”,当长途司机用“无聊”为分心开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便利的异化,更是规则意识的溃败:地图导航本应是安全的“助手”,却成了“低头族”的“遮羞布”,刷短视频的即时快感,正悄然吞噬着道路安全的底线。

驾车时低头看手机是危险行为,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存在侥幸心理。广州这起因低头看手机导致车辆失控的严重事故理应让所有开车“低头族”警醒。

更需要警惕的是,“手机分心”正在无差别渗透。电动自行车骑手与斑马线行人相撞时“同步低头”的荒诞场景,充分说明危险从未局限于驾驶座,而是蔓延至每一个移动的“屏幕终端”。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对“斑马线上的低头族”进行罚款治理就充分说明,“低头”已成为惯性,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走路,低头族都有可能成为“移动的定时炸弹”。

面对这场“手机与安全”的拉锯战,单一的处罚显然不够。“硬约束”固然必要,但更关键的是构建“软环境”,比如车企能否在辅助驾驶系统中增加“注意力监测”功能?短视频平台能否推出“驾驶模式”自动限制使用?社区与学校能否通过案例教育,将“专注行路”纳入文明素养培育?当技术诱惑与人性弱点相遇,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追责”,更是“事前干预”,让“移动时看手机=危险”这一认知,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

广州的悲剧不该只是又一个“警示案例”。当我们追问“还有什么措施能减少分心行为”时,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握方向盘的专注里,藏在每一次跨上电动车前的“手机静音”中,还有每一次过马路时“放下屏幕”的自觉间。道路安全从不是“别人的事”,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安全第一责任人”,那些因“低头”而发生的悲剧,才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