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75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04

“饺子馆里的图书馆”背后的启示


□杨朝清


近日,北碚区谷家饺子馆里,几桌客人在等饺子上桌的间隙,埋头翻着书页,有人轻声讨论着刚读完的章节,孩子们在绘本区安静地翻看图画。这家看似普通的社区饺子店,其实也是一家“图书馆”,吸引了不少知名学者。今年4月,这家饺子馆被评为重庆市“十佳最美阅读空间”,是北碚区唯一获此称号的社区餐馆。(7月1日《重庆日报》)

既提供饺子,也提供“精神食粮”;既得到味蕾上的满足,也接受有品质的精神滋养,“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让人耳目一新。过去,一些餐厅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准备一些报刊和书籍供读者打发时间;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滚滚进程,“读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餐厅里的报刊书籍逐渐变得稀缺起来。不走寻常路的“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成为餐饮行业一道“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在一个盛行蜻蜓点水“浅阅读”的社会中,依然有一些人青睐纸质阅读。“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前人的阅读痕迹与时代烙印,是带着故事与你相逢的”,诗意的表达,将纸质书籍的价值和盘托出。纸质书籍以独特的姿态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成为传承城市文脉、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让纸质书籍被重新发现、认识和利用,让纸质书籍找到新知己,“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可圈可点。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让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处于一种“井喷”的状态,“博物馆热”“阅读热”只是一个缩影。“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不仅有餐厅经营者的格局与担当,也离不开“制度补血”与社会支持——2020年7月,北碚区图书馆在这里设立“饮食文化主题分馆”,首批送来500本图书,并承诺每年更新;再加上西南大学图书馆赠送的图书、接收的一家倒闭绘本馆的藏书,“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的藏书有近4000册。

在“读书好”已得到普遍价值认同的背景下,“读好书”和“好读书”依然是许多人需要努力的目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盛,阅读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如在AI大模型加持下,戴上AR智能眼镜可以全程进行“脱稿”演讲,AI软件可以根据需求为读者筛选最需要的书,避免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品质的阅读,捍卫读者的热爱和坚守。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那些把阅读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读者,需要与更多优质书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并不会对阅读环境挑三拣四,而是会努力适应并融入其中;社区餐馆和阅读空间看似并不搭界,实际上也可以有机融合;在笔者所在的大学校园里,食堂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学习空间。

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藏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可以丰盈精神世界、安顿心灵家园,让读者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让烟火气与书香实现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