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75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24

李渭:阳明心学于黔地的继承者与拓荒人


□罗一潇


李渭,字湜之,号同野,贵州思南府人,作为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关键传人,李渭自幼便在父亲的严厉训导下,沉浸于《四书》《五经》的研读之中。1534年,他乡试中举,自此踏上仕途。虽未亲受王阳明教诲,但在蒋信、湛若水、耿楚侗兄弟及罗汝芳等阳明心学家的思想浸润下,他潜心钻研,最终成为贵州阳明后学三大传人之一。

在李渭的求道历程中,诸多故事彰显其对阳明心学的深刻领悟与践行。15岁那年,因病自习的李渭,在父亲“毋不敬”“思无邪”的警励下开启了独特的修身之路。他将这些话语书于壁上,时刻提醒自己去除妄念,专心治学。据说,起初他常被外界纷扰所惑,思绪杂乱,但每当目光触及壁上的警言,便强行收摄心神,久而久之,内心渐趋平静,能够专注于学问。在这个过程中,他反复体验“本心”,紧扣“本心”探寻天理,深刻体现了阳明心学“心即理”的本体论。一次,他在山中读书,周围鸟鸣兽吼,起初心烦意乱难以入神,可突然心中灵光一闪,想起壁上的教诲,于是闭目静坐,排除杂念,待心境澄澈后再读书,竟有了全新感悟,对“心即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深受王阳明“立志为圣贤”人生观的鼓舞,李渭毅然将“必为圣人”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与耿定向的学术切磋,更是其思想升华的重要契机。曾有一段时间,李渭对自己的学问进展感到迷茫,听闻耿定向的学识渊博,便不辞辛劳前去拜访请教。二人相见,如遇知音,围绕阳明心学的诸多观点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从晨光微熹直至夜幕深沉,他们的交流未曾停歇。经过这次切磋,李渭犹如拨云见日,信念更加坚定。归来后,他亲手雕刻“必为圣人”四字,高悬于居所“毋意轩”之上,时刻激励自己。此后,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与诱惑,他都以这一信念为指引,积极践行阳明心学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崇高理念。

阳明心学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李渭这里得到了独特的发展与延伸。他所著的《先行录问答》,旗帜鲜明地强调“以行为先”。李渭在为官期间,目睹了官场中诸多夸夸其谈、不务实事的现象,深感痛心。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应停留在口头上的高谈阔论,而应落实于实际行动。于是,他在自己的辖区内大力推行务实政策。例如,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他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与老农交流,了解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然后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身体力行,带领民众一起劳作。他常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他的这种“以行为先”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局限,也塑造了他一生注重实践的鲜明特点。

李渭早年曾采用静坐求心之法,试图在静谧中探寻内心的真谛。然而,当他外放做官后,繁忙的政务使得他无法继续这种修行方式。但李渭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他在困境中积极寻求新的途径。据说,在一次外出巡查途中,他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却依然坚守正道,不贪图不义之财,这让他深受触动,从而悟出“一介不取”的道理。此后,他大力提倡“明道”“不欲”,并将“躬行”贯穿一生。蒋信等王门弟子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犹如催化剂,加速了他“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和“事上磨练”方法论的形成,使其道学体系日趋完善、成熟。

在修养论方面,李渭提出的“毋意”论堪称其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他坚信“毋意,千古圣贤学脉”。有一回,李渭在书院讲学,有学生请教如何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体悟。李渭微笑着回答:“需排除杂念与主观臆想,心无旁骛,方能渐入佳境。”他举例说,就如同在清澈的湖水中才能倒映出真实的山川景色,只有内心纯净,才能映照出真理的模样。他主张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与内心修养相结合的方式,去体悟真理,这与阳明心学强调的通过内心省察和修养来致良知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李渭一生治学严谨,以孔子“四不”为准则,秉持“无欲”的修养功夫。晚年辞官还乡后,他怀着对家乡文化教育的深切热忱,在思南府城北中和山观音阁点易洞设立“中和书院”。书院开办之初,消息便迅速传遍黔北各地。众多学子听闻李渭先生讲学,不顾路途遥远,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中和书院内书声琅琅,学者如影相从。李渭讲学深入浅出,将深奥的阳明心学理论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子们易于理解。他的弟子冉宗也、胡学礼、田憔安等,在其悉心教导下,皆学有所成,并将所学进一步传播开来。在李渭的努力下,黔北学风为之大振,文人墨客辈出,代不乏人,对贵州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书写了贵州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5137-3-6.jpg

李渭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