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373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8

趣谈古代端午


□李斐瑜


端午将至,街边粽子摊渐渐热闹起来,青绿的粽叶叠得整整齐齐,糯米与赤豆、枣子的香气在蒸腾的热气中弥漫开来。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史料记载中古人过端午的场景。

唐朝的端午,可谓是热闹非凡。兰汤沐浴自是必不可少,还有菖蒲酒、斗草等趣俗。孩童们要佩戴“百索”,亦名“百岁索”,以求吉利。粽子在那时已成为端午的主食,《唐六典》便有记载:“五月五日粽殪。”

到了宋朝,端午又添新趣,人们开始以天师符取代桃印。辽、金两国亦效仿此节,举行拜天、射柳、击鞠等活动。最有趣的是“躲端午”,须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团聚,这般风俗,倒多了几分人情味。

明清时期,端午又称“女儿节”。《宛署杂记》载,少女要佩戴灵符,头簪榴花。五月初一至初五,小闺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出嫁的女儿也回娘家,故而得名“女儿节”。南方龙舟竞渡更是盛况空前,四月初八便已开始准备,直至五月十八方休,前后长达一个月。

提及粽子,古人文墨间留下诸多佳话。元微之食粽,追求小巧精致。“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粽如新采菱角般小巧,似金丸枇杷般可爱。粽叶碧绿,糯米洁白,食用时还需以丝线细细切开。这般吃法,岂是在吃粽子,分明是在品味一首精巧小诗。

东坡先生偏爱甜粽,他在《皇太后阁》诗中有云:“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想来那甜粽定是裹了蜜饯果脯,方能得此老饕青睐。

清代林苏门却是“咸党”,他笔下的火腿粽子,“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色泽红白相间,香气浓郁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古人粽子的甜咸之争,怕是比现今还要热闹几分。

放翁陆务观最是风趣,他在《过邻家》中写道:“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想来是邀上三五好友,一边剥粽,一边闲话家常。此情此景,与今日亲友相聚吃粽子倒有几分相似,只是古人更懂得将寻常吃食弄得更加有滋有味。

今人过端午,粽子多买现成,虽有甜咸之争,却少了那份诗意。礼盒装的粽子,整齐地码放,少了草绳捆扎的温情。我们虽得了便利,却失了“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的那份情致。

古人过端午,过的是一种心境,粽子里包裹的不仅是糯米馅料,更有对时令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如今粽子虽易得,但那份闲情雅致却还是少了几分。


5123-3-3.jpg

唐代端午斗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