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时间长河里的孤独与繁华
——读《永兴记忆》
□冯 波
《永兴记忆》
安守琴 著
中国现代出版社
有些书特别适合秉烛夜读,或在长途旅行中去细细品味。我在孤旅中翻开了《永兴记忆》,随着列车的轰隆声,仿佛踏入时光回廊,一篇篇深情质朴的文字如熠熠星辰,串联起永兴镇的前世今生,带我领略了一场绝美的人文与文学之旅。
篇章“流光碎影”率先勾勒出永兴的古韵风姿。欧阳曙公馆翰墨飘香,李氏民宅隐匿于长街深巷,浙大教授楼承载着抗日救国的梦想,万寿宫古韵悠长。描写万寿宫时,作者以细腻诗意的语言,用“沧桑斑驳的老屋,黝黑的老书桌,泛黄的旧书”“蜿蜒幽静的小巷”“灰墙瓦黛”等古朴意象,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笔下既有走进小巷所见的灰墙青瓦、石板小径,也有由此引发的遐想:仿佛听到戏楼里高亢的唱腔、读书声飘向天空,虚实结合间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永兴火神庙、背带、油纸伞等民俗文化符号,虽在时代浪潮中渐远或隐没,却在书中留存温情剪影,让人既感受到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又生出消逝的怅惘。纪实性文字加上适当的情感抒发,读来并不干涩,还使人遐想连篇。
书中,永兴镇的红色文化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湄潭党组织在永兴成立,红军足迹踏过这片土地。最让人感动的是陈氏三兄弟为信仰前赴后继,特别是陈光型烈士,直面危险不屈不挠,被剖开胸腹,负石沉河。众多革命烈士的故事交织成永兴的红色脉络,他们的事迹不应被岁月尘封。硝烟虽散,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在字里行间跃动,提醒着人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激励着大家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浙江大学西迁的篇章里,作者生动描绘了那段特殊时期的校园生活。文字清新自然,充满青春活力:“新绿遍野,柳梢披风”“云敛长空,天显得特别高,水澄远浦”,展现出不同时节的优美风光;“编织着许多绮丽的梦”等表述,将学生们的青春样貌再现,可见学生们在永兴读书时的快乐惬意,以及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尤其令人感怀的是李政道先生的求学经历。为了沉浸式阅读,他就在茶馆买一个座位,这样的科学巨匠竟与永兴结缘,也颇感奇妙。读完一则则故事,感受到浙大师生的求是精神与救国之心,这正是勉励万千学子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财富。
在“抗战掠影”篇章中,八路军战士李绍清的亲身经历呈现出红军长征和抗战的艰苦,其身负重伤,在生活中遭遇中伤与屈辱,却依然为了解放事业多次英勇作战。作者在描写他的最后归宿时写道:“他的坟茔就位于永兴茶厂的茶林丛中,没有墓碑,就如同他生前没有任何荣耀一样,尽管有些淡然,却让人肃然起敬”。想必作者对原型人物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被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以及建立在真实土壤上的文学升华而折服。
永兴物产丰富,特产众多。万亩茶海是农垦历史的生动演绎,采茶人和制茶工艺蕴藏着最朴素的匠心;贡米之乡茅坝所孕育出的独特粮食文化,见证着当地的农耕发展;“石桥倩影”与“美食香影”则从生活细微处,描绘出永兴的烟火人间。形态各异的石桥横跨岁月长河,连接着永兴的过去与现在,400年历史的永兴桥尤其让我惊叹;蹄髈、板鸭、羊肉粉等美食,散发着诱人香气,也展示出永兴人的生活智慧与奋斗精神。比如这个鸭子,就比很多地方的卤鸭子好吃,因为有熏干的工艺去除了鸭子的异味,又不那么油腻,吃起来干香耐嚼,味道更加浓郁。这些都是永兴独有的味觉记忆,亦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世世代代的永兴人,正是靠售卖这些特产来养家糊口,也换来了古镇的繁荣。
书中《母亲的往事》一文,讲述了作者的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在那个时代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的母亲出生于广东澄海,彼时日寇逼近,战争硝烟弥漫,外祖父因担心养不活欲将女婴送人,外祖母拼死相护才将母亲留下。父亲离世时的场景令人动容:生命垂危之际,他努力睁眼扫视众人,泪水滑落,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母亲。他的好朋友说:“走了好,就不再遭罪了。”这些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反映出永兴这片土地上的平凡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情感羁绊,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
如今的永兴古镇正经历着文明的涅槃。修缮专班凿刻的不仅是老屋梁柱,更是在修复时间的断层,“抢救为先、文化为王”。看到年轻工匠俯身描摹古建筑纹样,看到一街八巷中少女身着古装直播时,品尝到永兴茶叶和现代奶茶混合的时尚茶饮,我忽然难分古今——不同时代的永兴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创造着新的文明。
合上《永兴记忆》,暮色已漫过车窗,书页间蒸腾的茶香、墨香与硝烟,渐渐融为一种文化的芬芳,让心中满是感慨。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字集合,而是一本能让触摸到永兴镇灵魂的图谱:一个地方的魅力,不仅在于山水风光,更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昂的红色精神、朴实的人间烟火,以及平凡人在时代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尤其是永兴人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历史长河中明灭闪烁的文明灯火,终将凝聚成照亮未来的永恒星河——这,正是我们敬畏历史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