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733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2

从“盆景”到“风景”


——白云区“1234”工作法织就互嵌式社区“同心结”


□石  伟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实现互嵌式社区建设治理模式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升级、文化融合从活动展示向文化浸润拓展、服务效能从基础保障向精准化个性化提升、群众参与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共建的转变,着力推动互嵌式社区从“盆景”变“风景”,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效。


■示范引领:“一社一品”精塑特色样板

白云区秉持“一社一品”建设理念,在五个街道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大山洞街道建安社区创新构建“党建+民族团结+居民共治”模式,打造的“五安港湾”品牌,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其独创的“民族事务四色预警”机制,如同一道坚固防线,近年来高效化解30余起涉及多民族的矛盾纠纷,让社区内18个民族约6500名居民真正实现共居共乐。都拉营街道汇通花园社区以“六共三心”工作法为抓手,将老旧小区改造与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合,依托“同心会客室”协商平台,累计解决天然气入户、停车位改造等47件民生“关键小事”,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 95% 以上,成为老旧小区焕新与民族团结共进的典范。


■双轮驱动:“两支队伍”激活治理动能

白云区充分发挥理论宣讲队与志愿服务队的“双引擎”作用。理论宣讲队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民族团结理念。通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民族团结故事会、民族大团结歌舞展演等超300场活动,覆盖群众超8万人次,让民族团结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队以“五色管理”模式为指引,金色调解队化身矛盾化解的“稳压器”,蓝色法援队成为法治宣传的“轻骑兵”,白色医护队充当健康守护的“贴心人”,红色文化队作为文化交融的“传播者”,绿色便民队变作民生服务的“多面手”。各支队伍分工协作,累计开展义诊89场,提供法律咨询420人次,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文化浸润:“三类平台”厚植精神家园

白云区着力打造三类文化平台,让民族团结理念扎根群众心间。民族团结大舞台在建安社区、同心社区、汇通花园社区落地生根,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常态化运营,集中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歌舞,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成为各族群众欢乐共融的主阵地。青少年交融平台依托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中心,组织跨区域夏令营、民族体育竞赛等活动,让3000余名青少年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情谊;汇通花园社区开设的“儿童友好中心”,通过22场社会实践活动,架起代际文化传承的桥梁。数字化传播平台更是创新不断,“云上民族之家”VR展厅推出线上蜡染教学、云端长桌宴等特色栏目,访问量突破20万次。


■协商共治:“四方共管”绘就团结画卷

白云区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四会联动”议事机制,通过“四方共管”会议,实现群众从社区建设“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转变。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精准锚定民族工作重点方向,如建安社区创新的“居民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五步工作法,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居民坝坝会成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云尚社区“楼栋夜话”收集诉求80余件,汇通花园社区“院坝会”解决停车难、路灯不亮等7个民生问题,群众参与率达85%。共治委联席会凝聚多方力量,联动公安、司法等部门,助力建安社区化解15起涉民族纠纷,解决29个问题。居民议事会激发群众智慧,云尚社区“智囊团”规划出93个停车位,汇通花园社区多方协作完成门禁安装等30件民生实事,真正画出民族团结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