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沃土育新匠
——播州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中的政协力量
□本报记者 陈 曦 王子昳
初春的黔北,山峦叠翠,细雨润物。在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里,一群学生正俯身忙碌,菌棒排列得整整齐齐,细密的菌丝正悄然生长。智能温控大棚内,省政协委员、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双培办主任廖明亮手持菌包,耐心地向学生讲解羊肚菌的栽培要领。这一幕,正是播州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十年间,在贵州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像廖明亮一样的奋斗者,以知识为犁铧、以科技作良种,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精彩的乡村振兴答卷。身为职教教师和农业科技带头人,廖明亮的故事,恰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厅四苑三基地”,科技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温室中,天麻苗正欲破土而出;食用菌大棚内,菌棒整齐码放;电商直播间里,学生正用方言推销“黔货”……在这里,传统课堂的边界被打破,教室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无缝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处处彰显着职业教育的活力与魅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廖明亮深耕职教33年,带领团队构建“教产一体化”模式,编写《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校本教材,开发在线课程,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近五年,从这里走出的900余名学生中,23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更多人成长为技术员、新农人,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
“廖老师不仅教技术,更教会我们知识能改变命运,土地也能孕育希望。”学生小杨的蜕变就是典型案例。曾经,作为“精准扶贫班”的一员,小杨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消沉。在廖明亮的悉心指导下,小杨从最基础的种植知识学起,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如今,小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菌菇专家”,还带动学弟学妹创业,在乡村土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临贵州,进一步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播州区累计组织约3000名新型农民参与菌类种植培训,食用菌种植从业人员达600人,带动食用菌、天麻、茯苓等特色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让“小菌种”成为“大产业”。
“实验室的成果,必须洒在田间地头。”经过技术推广,在播州区三合镇长青村,香菇亩利润高达3万元;在枫香镇花茂村,羊肚菌平均亩产从250斤跃升至600余斤;在三岔镇红星村,7万袋玉木耳菌棒产值达30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
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廖明亮团队从未停歇。他们主持的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标准化菌包生产示范》,使菌包生产效率提升40%;省级支撑课题《羊肚菌菌种稳定性与外源营养应用优化研究》,成功破解了野生菌种驯化难题;制定的《天麻栽培技术规程》成为播州区天麻栽培技术标准,全区推广种植300余亩天麻,种植天麻的精准扶贫户全部摘帽,迈向了富裕之路。
播州区通过科技兴农结出的累累硕果,让老百姓鼓了口袋、添了笑容、富了生活,生动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的思想伟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要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去年,播州区政协先后前往重庆市永川区、贵阳市清镇市、遵义职教城的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采取现场学习、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撰写了《关于播州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对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一梳理归纳,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去年,播州区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培育等,提出了《关于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关于抓好农技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对农村通组公路维护的建议》等提案,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献计出力。
在政协力量的深度参与下,如今,播州区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进一步为农村产业发展增添科教动力,汇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