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732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1

锦绣图里听乡音


——花茂村十年乡村振兴路书写新时代贵州答卷


□本报记者  王子昳  陈  曦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总书记的嘱托,成为花茂村十年蝶变的起点。十年来,花茂村感恩奋进,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富、学、乐、美”,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乡风文明、推进农文旅融合,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的花茂村,青山环抱,绿水相依,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乡愁小道”,向日葵田间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镌刻着花茂村近年来获得的荣誉,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的巨变。

在“花茂人家”,老板正在热情地向游客推销非遗文创产品。“微信到账88元、微信到账138元……”此起彼伏的入账提醒,让遵义市政协委员、“花茂人家”创始人张胜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祖上留下的手艺,我要继续传承下去,同时呼吁更多年轻人来传承花茂村的非遗技艺。”张胜迪向记者介绍道。展台上,楮皮纸、花茂酒等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询价。

张胜迪回乡创业前是一名酿酒师,她告诉记者,酱酒是贵州的“金字招牌”,自己又从事过酿酒工作,推动家乡的酱酒产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酒坊带动了全村产业链升级,高粱种植户收入翻倍,废弃粮仓变身观光酒窖,花茂酒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精致名片。

“我还在播州区开了一间展馆,专门展出我们花茂村的非遗文创产品。关于展馆周边街道的打造与资源整合,我准备撰写一份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到市政协。”张胜迪说。


政协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保护利用一直是遵义市政协的建言重点。近年来,市政协积极围绕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力度、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红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协商议政、献计出力,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技艺创新与传承人扶持、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等相关提案数不胜数。

同时,市政协一直致力于花茂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院坝协商”等形式,就“刘家湾河道清理”等议题进行充分协商,组织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及志愿者,经常性开展河道清淤工作,为花茂村的环境提升、旧貌换新颜贡献了政协力量。


十年蝶变,续写山乡巨变


十年间,花茂村以山水为纸、以奋斗为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从楮皮纸传承千年古法到政协委员助推发展,从非遗工坊的指尖技艺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新篇,这片土地将乡愁凝练成发展的动力,让传统与现代在青山碧水间交响共鸣。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对贵州的农业发展、群众增收、文化建设、文旅体融合以及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等一一嘱托。花茂人深知,每一株向日葵的向阳生长,每一声“微信到账”的清脆回响,都是对新时代命题的铿锵作答。

步履不停,让花茂故事在乡村振兴交响曲中续写出新的华章,是遵义人的期望和责任。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遵义市政协将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具体要求,高质量开展调查研究和协商活动,积极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好建良言、汇众智、聚合力的工作,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市政协主席汪海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