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协商驿站”
——记贞丰县珉谷街道水景湾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
□本报通讯员 刘 钦
在贞丰县珉谷街道水景湾社区,有一扇连接民意的“连心窗”、一座汇聚民智的“协商桥”——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今年以来,这个充满温情的基层治理阵地,以“1234”工作思路为指引,践行“五个一”工作法,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生动诠释着“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建强“委员之家”:让履职阵地“活”起来
贞丰县高度重视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突出委员主体作用,围绕“思想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到位、社区参与到位、委员履职到位”工作重心,确保工作室功能有效发挥、运行顺畅。黔西南州政协领导多次实地指导,县政协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扎根一线,与珉谷街道协同推进,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工作室是政协工作创新履职载体、延伸履职触角、拓宽履职为民渠道的探索实践,更是政协工作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
水景湾社区积极参与,在人流量集中处提供面积为98平方米的门面,并配齐设施,打造坚实的协商阵地。辖区12名驻室委员发挥法律、教育、医疗等专业优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如,法律专业委员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化解潜在矛盾;医疗领域委员定期开展义诊,守护居民健康。
■创新“四级联动”:让协商机制“转”起来
工作室积极探索“1234”工作思路,按照“一周一轮班、一月一协商、一季一会商、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工作方法,推动工作效能提升。每周五安排1名委员驻室接待群众,倾听诉求。
在县政协指导和珉谷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建立“政协+党工委+委员+支部”四级联动机制,秉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理念,每季度组织召开会商会,聚焦公共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不足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协商,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社区搬迁安置点居民结构和人员流动特点,每月组织多方协商,将委员工作室建设为“群众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幸福之家”。通过四级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行,许多困扰居民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老旧路灯的更换、小区绿化的改善等。目前,已开展协商19次,解决民生实事24件。
■聚焦“急难愁盼”:让民生答卷“实”起来
“网格走访+专题恳谈”立体化民意收集机制,让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连接群众的桥梁。在社区治理中,委员们联合各方力量参与网格化管理,开展隐患排查、扰民整治等工作。针对停车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成功化解16起矛盾纠纷。
关注特殊群体,委员们走访留守老人,为21名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帮扶;春节期间开展“三送”活动,为260余户家庭送春联、做体检、赠物资。在教育领域,驻室委员围绕基层学校体育教育问题深入调研,提出的社情民意信息获批示推广,推动体育教育提质。此外,委员们还积极协调推进电梯维修、消防设施改造等惠民工程,推动3个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惠及1.2万余名群众。
县政协主席李正渊表示,水景湾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将持续总结经验、优化提升,以工作室为纽带,以走访群众为桥梁,为群众办更多暖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