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开幕。
世博会一直都是各国展示新科技的交流平台,作为大阪世博会靓丽的“中国名片”,中国馆围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将文化与科技巧妙融合,展示了中华文明孕育的传统生态智慧,展现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成就,成为不少游客参观的首选。
不可错过: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办,其中中国馆占地3500平方米,是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中国馆建筑设计以“中华书简”为灵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提出概念方案,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将竹简这个古老的信息传递工具,与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诉说中华千年历史,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诠释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参展主题。
中国馆位于大阪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位置,南侧面向主要道路,西侧靠近中央景观区——静谧森林,用地呈狭长状。崔愷院士利用渐次打开的竹简,竹简上用多种字体镌刻出119句汉字诗词名篇,将观众带入一个廻转空间,层层递进、步移景异的园林式展线,引人入胜,体现了含蓄的东方美学。各个主题展览依次展开,空间高低、明暗变化丰富,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竹简曲墙之外有细长的格栅帷幕,如同竹帘,帘内有竹林小径,帘外有林木婆娑,东方园林的意境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让参观者也享受到丰富的空间体验。
外观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能看到中国馆外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期待地说,“中国馆千万不能错过”。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环形大屏幕,播放着李子柒、电影《哪吒》系列导演饺子等新锐中国青年的视频。转身走进主会场,右手边是从天而降的瀑布式汉字投影,一直穿过“二十四节气”巨幅圆盘,投影到三星堆青铜神树文物复制品的展柜下。左手边是陈列着文物复制品的展柜。来自香港的叶先生和他的妻子驻足在青铜神树前久久不肯离去,他眼里噙着泪水对记者说,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即使是复制品,内心也很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一层展出的文物复制品,都搭配了透明交互屏,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360度旋转、放大复刻的影像,近距离接触和观察文物,深入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有“二十四节气”巨幅圆盘屏幕,用科技把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古代四大神兽等中国文化元素都串联起来。不少观众纷纷惊叹:“太酷了!”
中国馆的机器人也颇受欢迎,不少观众都是专门冲着机器人表演来的。尤其是孩子十分兴奋,一直围着机器人提出很多问题。还有不少观众提前做好攻略,来看位于二层的月壤。现场可以看到他们拿出相机拍下来自月球的“黑土”,没等工作人员介绍,就说:“月球背面的土壤只有中国才有,真是厉害!”
此外,中国馆内隐藏着雷达互动墙、熊猫书签打卡、火箭发射祝福等互动巧思。雷达互动墙以清代画家聂璜所著《海错图》为灵感来源。观众走近墙面时,无需触摸,仅凭手势动作或身体感应,即可触发墙面的互动功能:指尖划过之处,清代彩绘的“海人鱼”“井鱼”等奇幻生物与对应的真实海洋生物影像同步浮现,辅以增强现实(AR)技术动态演绎生物习性,让古人对海洋的诗意想象与现代科技认知在同一空间交织碰撞。
(整理:万里燕)
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观。杨 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