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71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24

石头传承的绥阳记忆


□冯光勇


万物皆有灵性,石头亦然。石头质地坚硬、随手可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土,理应包含石头。如果把大地比作一个人,土壤为肌肉,河流为血液,那石头就是骨架。1954年在绥阳县境内出土的“石斧”告诉我们,4000多年前,在绥阳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从那时开始,打制石头的能工巧匠,让石头物尽其用,建房屋以解决居住的问题,修道路以解决出行的问题,修营盘以躲避战乱。因此,绥阳这方热土,人名、地名、传说故事,无不与石头有关。

石板路与石拱桥,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泥泞之苦和涉水之难。1993年版《绥阳县志》记录了人们整修道路的善举:清嘉庆十六年(1811),绥阳、正安两县正堂命铺役郭景辉为首,约集16人募资,对桑木关至白果铺10里山路加以整修,驿道路面扩为3尺宽的石板路,坡地则沿山顺势砌成梯石路,建有4座石拱桥(跨径5米,宽3米)和2座石板桥,成为绥阳最好的一条驿道,“冠盖常不绝于途,商贾每往来于道”。遵义经绥阳到正安的古驿道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石拱桥有:继恩桥,位于今风华镇溪源村,是螺江支流上的古桥,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永济桥(又名黄鱼桥),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公馆桥,原名“正南第一桥”,位于温泉镇赤尾溪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除了主道上的桥梁,各支路上也修建了不少石拱桥,如茅垭镇的如意桥,修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72),位于芙蓉江支流蟒水河上。

石头,还传承下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诗乡广场的石柱上,镌刻了农民诗人撰写的诗,体现了绥阳浓厚的诗文化氛围。杜家堰坎碑刻的《战友之歌》,洋溢着绥阳人民对音乐的热爱。由洋川关山搬迁到县城北大街的石房子,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奇资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建,目的是“修祠堂以兴学校”,“望后人体其志意,苦力攻书”,张奇资还出资帮助读书人,“愿入学宫攻书者,岁岁给以日食”。古人十分敬畏文字,凡写过字的纸张,必放入字库塔中焚烧。字库塔是用石头砌成的,分数层,高的有十余米,矮的有三五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杠塘镇野茶村的字库塔,修建于1841年,刻有解元许鸿儒撰写的《募修泗河沟字库小引》。位于枧坝镇杉木菁村太平寨内的字库塔,修建于清咸丰年间,人们在躲避战乱时,也不忘读书习字,是很难得的。

为躲避战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各甲各保操持团练,修建营盘寨堡,人们用坚硬的石头构筑工事,以抵御外敌,保护桑梓。据民国《绥阳县志》载,全县有各类营盘100余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官路场寨、分水岭寨、大鹿山寨、六甲寨、羊屯寨、油箩口、狮子口营盘等;绥正古驿道上有多处关卡:龙洞关、朗山关、石卵关等,无不用坚硬石头修建而成。清咸丰八年(1858),绥阳县令江炳琳在桑木关关口建卡子,门头石刻的“正绥锁钥”说明了关口的重要战略地位。

绥阳人通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教育人们崇德向善。旺草河面岩石刻“可叹人心不如石,年年相顾不回头”,警示人与人之间要诚实相待;茅垭云山石刻“气死切莫告状”是在告诫人们,要和睦相处,不要因小事就大起争执,甚至告状于官府。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立的茅垭“太平碑”,是县境内发现的第一块刻有地方法规的碑刻,“联甲人等,严禁窝藏贼、娼、匪,违者赴案指名谘案”。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联甲弥盗碑”,则记录了绥阳、正安两县人民联合清匪防贼盗的情况。立于清光绪年间的青杠塘“养生塘碑”、郑场“众姓放生塘碑”,则体现了人们保护鱼类、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

募坝龙洞古堰、风华茅台引水隧道、大路槽文山引水隧道、旺草芙蓉江引水工程、枧坝观音岩引水工程、坪乐擦耳岩引水工程、太白联光沟渠等,则见证了绥阳人民遇山开渠、凿石引水、灌溉良田的过程。宽阔坝排洪工程、旺草让水排洪工程,则反映了人们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决心。

绥阳的地名,很多也与石有关。石碓窝,是古驿道上的一个场镇,传说以前人们过河困难,有人捐出了十个石碓窝,搭于河中形成了“跳墩”,往来人无不称赞。石梁河,传说水下有一长长的石梁,给人想一探究竟的冲动。石火炉,则处于高山地区,石多土少,夏天高温如火炉,人们根据这三个字就能想象出其地理环境。

人名也与石有关,如姓吴的父亲,孩子呱呱坠地时,为其取了一个名字“吴石头”,皆因父母担心子女成长过程中经受磨难,希望孩子成长得像石头一样坚毅,百病不侵,寄托了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某山石”“某玉石”,则是希望那人像山石般厚重、像玉石般成器。

那些与石头有关的传说,则为绥阳增添了些许神话色彩。传说在茅垭凤凰山间,有一石仓,能出米,每天恰好够一和尚吃,他嫌孔小,将孔扩大,则不出米了,教育人们不要谋求非分恩荣。又一传说,在旺草某处的山岩上,有一石鸡,能鸣云,有石斑鸠,能捉害虫。

日常使用的石制用具,是见证人们的喜怒哀乐和历史变迁的最好物件。如以前人们用石碾、石磨、石碓来加工粮食,建房屋还要配套石磉磴、石地欠、石阶檐、石院坝,盛水使用石水缸,养殖使用石猪槽等,勾勒出人们的起居生活场景。河沟边的“石纸槽”,则勾起了老人们对如何将竹子变成草纸那滔滔不绝的讲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很多老物件都已经被现代化的用具所替代,这些石头也就成为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石墓葬、墓碑及雕刻,则传递墓主人的生平及对社会的贡献。如从洋川邵维新墓,我们知道邵维新曾任清廷遵义知府兼绥阳县事,吴元彪攻城时,他坚守数月,在“城中木皮草根俱尽”的情况下,不放弃、不投降,为保卫县城而捐躯。从洋川陈中荣墓,我们知道陈中荣是绥阳清代六位进士中最早的一位,被选为翰林院吉士。宋魁廷是道光甲辰恩科举人,官瓮安县教谕,他在茅垭镇的墓,刻有时任内阁中书祝兢、云南盐法道周颚、遵义知府陈光兰、荔波教谕张星明等题写的对联。还有风华陈明经墓,被人们称为“廉吏墓”。

绥阳人还喜欢在石墓葬上雕刻吉祥图案和祝福语。“观音送子”图,传递着古人对人类生存繁衍的美好愿望;“走马上任”“一路连科”“代代封侯”,表达了人们对报效国家和光明前途的憧憬;“钟鸣鼎食”“福禄寿喜”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耕读传家”则是对家教家风的传承。


 (作者单位:绥阳县档案馆)

D52CF206DC8B4601A2E34B238441AC3A.jpg

坐落于绥阳、正安两县交界的赤尾溪河公馆桥


石房子.jpg

绥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公祠”石房子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