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71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10

文字的魅力与入骨的美


——读《徐成淼文选》之散文卷


□鄂启科


5098-4-2.jpg

《徐成淼文选》之散文卷

徐成淼  著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徐成淼老师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在徐成淼老师的众多作品中,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我读过一些当代作家的散文,史铁生的散文,散淡的文字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何仕光先生的散文一如他笔下那个种包谷的老人,文字的精灵中充满着哲思;而徐成淼老师的散文,则是入骨的美,浸入灵魂深处。

语言美是徐成淼老师散文的一大特点。他在散文卷的自序里写道:“汉语汉字的这种魅力,使我沉醉,使我痴迷。”他认为,汉语写作,它抑扬顿挫的读音,它形象鲜明的方块文字,在神奇的组合中,会生出特有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他是这样认为的,他也是这样创作的。在他的散文中,有声音的韵律之美、有色彩的斑斓之美、有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有生命的崇高之美。

首先,是文字的韵律之美。徐成淼老师的散文中处处体现语言文字的精妙营构,短句的运用,参差错落,仿佛一首乐曲,读起来,声音抑扬顿挫,把音律间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梦幻泸沽湖》中的这几句:

花的树,花的岛,花的泸沽湖。正是午后,太阳斜了,照在岛上,照在那些花一般缤纷的树叶上,像一幅点彩丙烯油画,叫人目迷五色,一个彩色的梦。蓝天、白云、远山,小岛,倒映在波心。梦也成双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心中就有什么东西随着微波荡漾,荡漾,不知道要荡到哪里去的。

这段文字简直是太美了。美在“有力”。记得顾随先生曾经说过:“诗之好,在于有力。”又说:“诗人之力如牛、如象、如虎,而感觉必纤细。”显然徐成淼老师的文字,不仅有力,而且非常细腻,但又不做作。一切艺术手法皆自然天成,毫无雕凿之痕,正所谓“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其次,是颜色的斑斓之美。如《日偏食》一文的最后一段:

于是那轮火球般悬在晴空的太阳又在我记忆中燃烧起来,它微微抖动着,发散出万道橙红的光。金黄的光,把整个天宇镀得一派辉煌。那残缺的一角,浓黑而呈现优美的弧线,在浑然金碧的火球上显得分外突出。缺角的红日一刹那照亮了我的少年岁月,照亮了我和他短暂而深情的友谊。

这不仅仅是颜色的美,而且还是姿态的美,“橙红”“金黄”“浓黑”“金碧”“红日”等颜色,把日偏食的情景写得格外生动形象。

再次,是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徐成淼老师的散文中,语言的画面感非常强,而且由于这种画面感,文章的代入感也就随之而增强。如《渡口对岸是沈从文》:

酉水无声地流。零星驶过的篷船,不紧不慢地顺水而下。河水倒映着天光,水面鳞波一片。远山,近树,还有河湾处那被称作“三不管”的长滩:一切都叫人遐想。

有流水、篷船、天光、鳞波、远山、近树、长滩,很显然,这是一幅山水画,61个字,七种意象,把酉水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徐成淼老师,不是画家,胜似画家。实际上,徐成淼老师当年高考填报考志愿的时候,首选是中央美术学院。他在《我的复旦四年(1955—1958)》1955年8月15日的日记中,曾这样写下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心境:

我怎么呢?在杭州时的许多心血与劳动,希望、憧憬与梦,今日都完全幻灭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录取名单上真的没有我的名字……今天上午眼巴巴地等待着来信,等待命运的判决:10时,绿衣人送信来了,是复旦大学的。啊!我总算放下了一副重担——我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了。我为能考入新闻系而高兴。我惋惜的是,过去我花了许多心血在音乐上,尔后又花在美术上,如今这一切都落空,剩下的没有多少了!我又得把新闻从头学起。但我不打算放弃美术的学习。

也许是徐成淼老师的美术功底和一直以来的美术思维,让他在散文的创作中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画的构图技法,使得他的散文作品中,信手拈来的、简单的文字组合,即可成为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你看:

花溪,多美丽的名字。河水蜿蜒,在山野和田畴间静静淌着;静静地流淌,不事声张。河水总是清澈,总是绿得发蓝。两岸田间,偶见布依族女子在侍弄庄稼;岸柳如笏,柳下有一二钓者,静坐如黄杨木雕塑。

这显然是一幅花溪田园图了。天空是蓝的、河水是清澈的,还有两岸的田野、布依族的女子、垂钓者,每个意象都有其各自的内涵。而俯与仰的空间开合,动与静的完美组合,一下子就把花溪的美写得自然清新,“展示着高原田园般静美的另外一面”。可以这么说,《徐成淼文选》之散文卷中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均是作者通过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把读者带进他精心营构的世界之中。

最后,是生命崇高的美。生命的主题或者说对灵魂的拷问是徐成淼老师散文的另一重深度。《感受丽江》:

我知道我们已然苍老,可与雪山相比,这苍老像山谷里一粒随风而逝的尘埃,浑可以忽略不计。雪落雪融,花开花谢,人生悄然无声。多少清晰的容颜,多少令人留恋不去的往事,都被厚厚的雪褥掩埋。只有永不退却的积雪,在我们的眼前默然矗立,告诉我们日复一日消逝着的生命的痕迹。

很多人写雪,是以其洁白无瑕比喻人生的纯洁和美好。徐成淼老师因雪的融化,想到了花开花谢,想到了“人生悄然无声”,充满对消逝着的生命的那抹淡淡的忧伤……

徐成淼老师散文的美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时尚的。所谓古典,是文字中体现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文人的风骨,而现代与时尚则是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永远年轻、阳光的心态。所有的美,形成了徐成淼老师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学不来,但却是“一道光”,照亮着后来者不懈的追求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