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71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10

镇宁自治县政协:


“院坝协商”解锁红色文化发展新密码


□本报通讯员  陈  香


自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后,县政协与沙子乡党委密切协作,创新“院坝协商”举措,通过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汇聚各方力量,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强化组织引领,打造红色堡垒 “先锋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弄染村试点建设。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史志办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印发《镇宁自治县红色美丽村庄弄染村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计划与时间表,以月调度机制把控推动。沙子乡党委书记带头,政协联络委主任协同,弄染村“两委”积极落实,形成高效工作格局,并结合《镇宁自治县“院坝协商”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院坝协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有力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深入调查研究,点燃红色发展 “新引擎”。以陆瑞光故居、烈士墓等红色遗迹为重点,组织县委宣传部、县政协宣教文卫体委、县史志办等部门有关人员以及文艺界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共同参与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拜访村里老人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力求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弄染村协商议事室作用,广泛收集党政部门、调研组成员以及弄染村群众的意见建议,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报乡党委研究,最终形成了《关于沙子乡弄染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项目建设的建议》,为后续协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创新协商机制,搭建红色智慧“交流台”。以“会场+现场”“固定+流动”形式,按“六有”标准(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依托村委会阵地建1个固定协商议事室,并以院坝、凉亭等亲民休闲场所为载体建立N个流动协商点,让协商更贴近群众。制定《弄染村院坝协商议事制度》,围绕关键环节开展协商议事,建立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公开公示、跟踪落实、成效评估“七步议事法”工作机制,确保协商规范有序。建立协商议事堂,每季度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召开协商会议,围绕本村村规民约的修缮、执行和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等进行商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推动成果转化,铺就乡村振兴“康庄道”。针对文化氛围打造、文物保护修缮等问题,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明确责任清单。如省级专家反馈的16个问题均由相关部门整改落实,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提升村庄形象。邀请县政协委员定期开展视察、协商式监督,建立建议落实采纳机制,深入村庄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等工作持续优化。为推动协商成果的转化,县政协委员协助建立群众议事会,“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事项20条,涵盖红色遗迹修复等方面。同时,围绕省级专家就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建设中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跟踪落实。截至目前,解决弄染村民生难题20件,整理出13篇红色故事,并培养了2名专业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