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调研,8次协商,贵定西门河焕新颜
□官州明
春日清晨,贵定西门河畔,河水清澈见底,清新空气裹挟着馥郁花香扑面而来。市民们悠然漫步其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对政府实施的“民生实事”赞不绝口。
这幅动人的生态画卷,生动呈现了西门河治理后的蜕变。而这一切,正是贵定县政协坚持为民履职、倾心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也是县政协立足民生“小切口”、做足协商“大文章”的成功实践。
2023年,县政协在调研中发现,西门河县城区域河段淤塞严重,泥沙沉积和污水污染物堆积,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和防洪功能,致使水质恶化,让曾经孕育一方百姓的母亲河,失去了往昔的生机与活力。面对这一难题,县政协主动担当,精心谋划,积极作为,将西门河河道治理列为重点协商和履职的课题,并持续跟进,持之以恒推进工作。
县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西门河河道治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视察和协商活动。先后3次深入部门、企业、社区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有关部门、沿河村(社区)群众开展“院坝协商”和“社区协商”8次,广泛收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悉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此外,通过常委会会议视察、专委会调研协商等多种形式,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落实。
县政府积极采纳县政协的建议,将“实施西门河河道治理工程,全面提升行洪过水能力,改善县城区人居水环境”列入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当年投入309万元实施西门河河道清洁治理工程,完成5.8公里河道清淤、修复河堤300立方米,全面提升行洪过水能力,有效改善县城区人居水环境。同时,投入1.18亿元启动城市内涝治理改造项目,项目覆盖县城“三横一纵”区域,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及雨污混流问题。
为恢复和保护西门河的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24年11月1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增殖放流活动在西门河举行,活动分时段投放鲤鱼、鲫鱼、草鱼等鱼苗4万余尾,为西门河的生态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结束后,县政府、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西门河河道清洁治理、雨污分流、步行街提质升级改造等民生实事推进情况开展视察,并召开西门河河道治理政务协商暨县长现场办公会。
“建立健全西门河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上游农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河道巡查频次,禁止违建、占用、污染河道的行为发生。”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河道治理规划与县城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提高河道治理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对河岸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确保区域功能定位明晰互补,打造西门河河岸经济带。”
“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和居民参与,将西门河打造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
会上,县政协委员石霞、张伟洋、崔锐就西门河源头治理、功能布局、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针对委员们的发言,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回应,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伟超也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此后,贵定按季度组织召开西门河管护联席会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河道巡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占、污染河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压紧压实河长制责任,积极组织政协委员、热心市民及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此外,充分利用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垂钓、水上音乐节等文体活动,(下转2版)
(上接1版)广泛宣传西门河文化,促进县域经济文化交流,全力打造贵定特色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布依山歌传唱、现场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河道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厚植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不断增强群众爱河护河的意识。
如今,西门河河道治理成效显著,水质明显好转,河岸景观焕然一新,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据悉,自2022年开展“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以来,县政协积极创新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拓宽协商渠道,形成了“3581”协商议事工作法,有力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融合,先后推动解决宝山街道东方社区基层社会治理、金南街道城南社区“15分钟生活圈”创建、昌明镇黄土村流佳庄乡风文明建设、云雾镇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沿山镇星溪村晓寨和美乡村建设、新巴镇烤烟产业跨区域发展等156个实际问题。
县政协主席喻正斌表示:“县政协将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从小处着手、实处发力,搭建好协商平台,组织好协商活动,引导好各方参与,确保协商过程充分民主、协商结果切实可行,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贵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