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深耕基层治理 绘就振兴蓝图
肇兴侗寨焕新彩
□本报记者 陈 曦 李昊霖 王子昳 实习记者 吴俊锋
春到黔岭千山秀,福临侗乡万户欢。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考察调研,美丽的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便是总书记贵州行的第一站。这是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次到访贵州。
步入寨门,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听取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肇兴侗寨从守护文化根脉、深耕基层治理、绘就振兴蓝图“三个维度”,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文化创造转化
增添千年侗寨活力
肇兴侗寨这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享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世代传承。
春分时节,肇兴侗寨寨门前,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青石板路向寨子里走去,来到鼓楼边拍照打卡,当地群众围坐在鼓楼下的长廊里有说有笑,不时传来侗族大歌优美的曲调。
“我是重庆移通学院的学生,这里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别吸引我,希望能通过此次写生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侗族文化的魅力。”“我们团队已经走访了全国30多个地方,就是想寻找最美的风光,这里的确很漂亮、很有特色。”……
曾经“锁在深闺”的肇兴侗寨,如今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为古老的寨子增添了人气与活力。
在手工作坊,蓝靛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非遗传承人陆勇妹正指导绣娘染出多色纹样。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访当天的情形,陆勇妹依旧激动不已。“总书记问‘蜡染只能染蓝色吗?’”这句话点醒了陆勇妹。她说,“过去,传统蜡染仅有单色,经过10多年的不懈尝试,她们成功染出了五颜六色,不仅丰富了色彩,也丰富了产品,更丰富了市场。”
这位侗族儿女既是技艺传承人,也是产业带头人。自2006年跟随祖母和母亲系统学习侗族刺绣与蓝靛染技艺以来,她积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通过免费培训,将这门技艺传授给600余名妇女,凭借织、染、绣等“指尖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她心中,真正的“好日子”既是让千年靛染技艺焕发新生,吸引更多年轻人守护侗族文化“活化石”,又能将文化传承转化为“指尖经济”,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人像陆勇妹一样,为文化传承添姿添彩。黎平县政协委员吴家佳发起“村歌嘹亮”活动,让侗族大歌走进多所中小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在县政协推动下,黎平创新发展“非遗+工坊+旅游”模式:肇兴景区植入侗族大歌实景演出,黄岗村建成侗族木构建筑研学基地,“侗年”“摔跤节”等节庆“变身”文旅IP。
2024年,黎平县依托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深度实施艺旅融合战略,依托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民族工艺品,推出侗族刺绣等文创产品,非遗产业带动3.2万人就业,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佛山帮扶资金注入肇兴非遗工坊,侗绣手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村超”流量,侗族大歌登上全国舞台,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研学游、康养游。
在肇兴侗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跃动着勃勃生机。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的共鸣,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当地发展成色更足、动能更强。
党建穿针引线
绣出基层治理“同心圆”
考察调研期间,在肇兴侗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
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听得认真,并把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在心。这两天,陆卫敏正忙着与村里的党员讨论“金女茶园”扩建、销售相关问题。“茶叶种下去,党支部得先蹚出一条路子。”陆卫敏的话语掷地有声。在肇兴,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指挥部”,更是“冲锋队”。
在村“两委”带领下,肇兴村以“党建+”模式为抓手,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2024年,肇兴村村集体经济突破220万元,带动52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达41650元。
乡村振兴既要富群众的“钱袋子”,也要富“脑瓜子”。
鼓楼是侗寨的“精神图腾”,也是肇兴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前,“甲子联防”安全卫生评比如火如荼开展——肇兴村将侗族传统“款约”与现代网格化管理结合,把1273户划分为55个“甲子”,推选1名甲长,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形成“小事不出甲、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
如今,肇兴镇“积分制”“鼓楼会”等举措,正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浸润到千家万户。“院坝协商”“鼓楼会”让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景区停车位不够,游客总抱怨。”“咱们村的网络信号不好,好多地方都没信号,能不能改善一下?”“村里的路灯有些坏了,晚上走路不太安全,能不能找人来修修?”……在院坝里、鼓楼下、火塘边,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肇兴镇政协联络委通过“院坝协商”平台,组织政协委员进鼓楼、访农户、写提案,推动解决了公路建设、非遗传承等难题。2024年肇兴镇各村累计召开“鼓楼会”、“院坝协商”会45次,参会人数共计1000余人。
“去年,我发现肇兴景区有一段15公里的村级道路没有护栏,群众出行存在安全隐患。我把建议提交上去,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不到10天的时间,就有工作人员陆陆续续把护栏安装好了。”黎平县政协委员陆参兵说,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有事好商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事办得好”的治理效能。
肇兴以党建为笔、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了“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的生动实践。
擦亮生态名片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黎平县的金字招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黎平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张名片。近年来,黎平县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山乡面貌焕然一新。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省政协委员、黎平县蝉之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川平的电话响个不停。“这几天天气回暖,茶叶得赶紧采摘,全都送到厂里加工,根本忙不过来。”
吴川平家三代人都从事茶叶相关工作,作为“茶三代”,去年企业电商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他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数字化的智能加工厂。从基地溯源到智能分装,从“达人带货”到云端仓储,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让黎平茶产业打破“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窘境。
翻开黎平县的绿色产业版图,油茶、茯苓、稻米、天麻等跃然于眼。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当地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数据显示,2024年,黎平县可选网品超500款,电商销售额突破2.5亿元,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产业红红火火,换来归雁成群。黎平县政协委员、民宿经营者陆参兵曾外出务工,如今回乡将吊脚楼改造成精品民宿,用侗族拦门酒和长桌宴留住八方来客,带领群众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在黎平,乡村振兴的“美丽蜕变”,不仅写在了老百姓的笑脸上,还镌刻在青山绿水间。
漫步于肇兴侗寨的白鹭湖,清澈见底的湖水仿若一面天然明镜;对岸,绿树摇曳生姿,古老水车悠悠转动;眺望远山,层峦叠嶂的山峰连绵起伏,尽显绿色生态之美。
为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黎平县加快办理《关于加快黎平现代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提案,计划建成西南林木种质资源聚集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天麻种植面积获得新突破。在政协委员牵线下,黎平引进鲁丽集团建设木竹产业园,将“林业废料”变成高端板材。
绿水青山,如诗如画,醉人心田。“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悠悠侗歌从古楼下传来,飘荡在绿水青山间,让古老侗寨在新时代的吟唱中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