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郑场
□匡兴洪
古镇郑场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现属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曾经是黔北三大名镇“一打鼓、二永兴、三郑场”之一,是全市较大的商贸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方饮食和建筑特色鲜明。明朝万历年间,五十余户郑姓人家来此经商,逐渐形成赶集之所,人们遂称之为郑家场。后去掉“家”字,改称郑场并沿用至今。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光绪年间,郑场籍举人杨开秀曾在新舟镇沙滩禹门寺办学多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沙滩文化传承人、曾出任多国公使的黎庶昌,便是杨开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杨开秀为沙滩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被后人誉为“沙滩文化的缔造者”。
抗日战争时期,郑场籍国民党少将团长彭镇璞在抗日前线壮烈殉国,198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赠为革命烈士。郑场下街的原国民党89军军长张涛于1949年12月率部起义,为贵州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彭镇贤,郑场人,1937年秋季到延安投身革命,追求进步,曾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期,1942年牺牲在抗日前线。
人文历史厚重。郑场有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寺卧龙寺和红籽坝红军战斗遗址。
卧龙寺位于郑场镇卧龙山中,距县城约15公里,据古碑记载,始建于唐永泰年间(约765—766),清乾隆二年(1737)和十五年(1750)两次重建,已有1200余年历史。卧龙寺因坐落在卧龙山山腰而得名,寺庙房屋基座为木结构,是典型的四合院构型。卧龙寺北靠卧龙山,紧连卧龙湖(原称万里水库)。卧龙山林木苍翠,数千年的红豆杉、楠木、香樟盘根错节于石鳞甲片之上,大多树龄在500年以上。寺内也是古木参天,浓荫蔽日。1987年,该寺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绥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其为佛教开放寺庙;199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籽坝红军战斗遗址位于郑场镇底坝村(原赵村坝),1935年3月下旬至4月初,红军遵湄绥游击队的一支小分队11名队员曾在此与国民党地方武装200多人发生遭遇战。2018年7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认定红籽坝红军战斗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场小学也于2021年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遵义绥阳红军小学”。
地方特产独到。郑场地方特色浓郁,最具代表性的特产有:醋,由郑场正宗的麦麸发酵而成,制作精细,工序复杂,堪称醋中精品,有上百年的制作历史。其麸醋制作技艺于2022年7月被绥阳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膏,郑场产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制作梨膏在郑场相当盛行。梨膏里面加有一定比例的冰糖,在当时是一种高级营养品,既可口,亦可作药用,其味甜润,清肺祛火,益补脾胃;柿饼,郑场的柿饼通常以大方柿作原料,成品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如今的郑场,交通便捷,绥阳至遵义机场的快速通道越境而过,桐新高速也经过郑场镇。如今的郑场,焕然一新,黔北特色建筑鳞次栉比,人民安居乐业。革命老区郑场,既有着可歌可泣的昨天,也有着成就斐然的今天,更有着充满希望的明天。
当地有位诗人面对今天郑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写下《郑场新歌》:
来吧,来食郑场酸抄让你味蕾大开,
来吧,来尝郑场朝天椒让你舒心,
来吧,来品郑场金银花使你爽口,
来吧,来游郑场卧龙湖让你消夏,
来吧,来观郑场新面貌让你乐在心头。
历史的烟云抹不去古镇文化的永存,
文化的财富给郑场频频举杯斟酒。
站在今天,我们启程远行,阔步昂首。
面向未来,我们激情满怀,永不停留!
今日郑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