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70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4

“延迟发车”背后的城市管理温度


□杨朝清


下班后赶不上公交车,在浙江嘉兴市秀洲区光伏小镇工作的叶先生经常要多等半个多小时才能坐上下一班公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叶先生通过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建议将“光伏小镇公交首末站”的发车时间推迟5分钟。嘉通集团所属交运公司从3月10日起,将118路公交车发车时间延迟至17时10分。(4月1日《浙江日报》)

不少上班族下午五点下班,步行到公交车站需要几分钟时间,17时05分发车的公交车很多人都赶不上,而在城郊地区下一班公交需要等半个小时,这显然会让归心似箭的上班族们产生心理落差。留言的第二天,叶先生就接到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向他了解具体情况的电话,彰显了公交企业的责任和担当。通过网络留言,叶先生表达了利益诉求。没承想,他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公交企业的尊重和回应,并成为现实。

无规矩不成方圆,公共空间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共识性的契约与规则。公交运营时间既关系到乘客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行。公交运营时间调整需要综合考虑整条线路客流分布时段、运营效率等情况,还要评估延时发车是否会对沿途其他站点乘客候车造成影响等,显然不能恣意放纵。

但规则的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确保程序正义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灵活变动,这非但没有为规则减分,反而会提升规则的使用价值。经过认真细致的可行性调研并结合公交数字中心的后台数据分析,公交企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让“延迟发车5分钟”成为生动、鲜活的现实,让长期困扰上班族的问题,通过一条网络留言就得到了解决。

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上下班的通勤体验关系到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延迟发车5分钟”提升了许多上班族的通勤效率,能够让他们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公交车发车时间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灵活化、人性化的微调。“延迟发车5分钟”见证了公交企业的柔软、细致与周到,也展现出城市管理的人性化温度。

在互联网建构的强大声场之中,一个普通人的声音并没有被淹没,也没有“说了也白说”,而是被发现和捕捉。面对一位普通乘客的利益诉求,当地公交企业没有置若罔闻,而是积极主动进行回应和改进,不仅让当事人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善意和温暖,也让围观者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气度与胸怀。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延迟发车5分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治理新理念,凸显城市管理如何理解、尊重和服务于群众实际需要的智慧和温度。期待在城市管理中看到更多这样的操作,让群众在日常的琐碎小事中,感到更多温馨、获得更多满足、享有更多幸福,也让城市更温暖、烟火气息更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