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704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8

党建“绣花针”穿起乡村振兴“千条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回访记之一


□本报记者  陈  曦  李昊霖  王子昳  实习生  吴俊锋


初春时节,黔东南大地群山葱郁,绿意盎然。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之下,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袅袅回荡,似在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此地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总书记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黎平县肇兴镇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为依托,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了“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的生动实践,成为全省以党建推动基层治理、助力群众致富的生动缩影。

走进肇兴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示范岗”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此时,村党委书记陆卫敏正与几位党员讨论着“金女茶园”的扩建规划以及销售策略等事宜。“茶叶种下之后,党组织必须率先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陆卫敏言辞坚定,话语间满是担当。在肇兴,基层党组织绝非仅仅是“指挥部”,更是身先士卒的“冲锋队”。通过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党员们积极学习政策、谋划发展路径、化解各类难题,将党组织的强大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澎湃动力。在村支“两委”的有力带领下,肇兴村紧紧围绕“党建+”模式,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

通过“党组织+非遗文化+群众”模式,组建肇兴村民族文化演绎队,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侗族大歌展演、篝火晚会等,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探索“党组织+民族餐饮+群众”模式,对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改造,打造成肇兴村民族特色餐饮展示中心,2024年以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万元收入。

探索“党组织+联合社+群众”模式,以联合社形式成立“贵州穗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开展种植养殖,确保农特产品的有效供应,将旅游福利辐射到周边村,让群众都能吃上“旅游饭”。

2024年,肇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20万元,带动52人就业,人均收入达41650元。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守着侗歌侗绣没饭吃,现在党支部带着我们搞文旅,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党组织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在贵州大地上广泛实践,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鼓楼是侗寨的“精神图腾”,也是肇兴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前,“甲子联防”安全卫生评比正如火如荼开展。

“党员带头搞卫生,谁家落后了脸上都挂不住。”肇兴村将侗族传统“款约”与现代网格化管理结合,把1273户划分为55个“甲子”,并推选1名甲长,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形成“小事不出甲、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

如今,肇兴镇“积分制”“鼓楼会”等举措,正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浸润到千家万户。

“院坝协商”“鼓楼会”更是让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景区停车位不够,游客总抱怨。”为解决此问题,肇兴村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南环线公路建设存在的各类问题,保证公路顺利建设。同时,对肇兴上寨停车场进行改造,增加停车位120个,对下寨停车场进行新建,增加停车位240个,使景区停车位共计达1720个,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肇兴镇政协联络委通过“院坝协商”平台,组织委员进鼓楼、访农户、写提案,推动解决了公路建设、非遗传承等难题。2024年肇兴镇各村累计召开鼓楼会、“院坝协商”会45次,参会人数1000余人。这种“有事好商量”的基层民主实践,正成为推进全省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板”。

清晨的肇兴侗寨薄雾绵绵,非遗传承人陆勇妹的工坊里早早便站满了来参观学习的游客。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满怀激情地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更要变成我们的‘金饭碗’!”

在党支部推动下,肇兴将侗族大歌、蜡染等非遗融入旅游,打造了“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品牌,2024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肇兴经验正在全省“开花”。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广东省佛山市的帮扶资金注入肇兴非遗工坊,侗绣手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村超”流量,侗族大歌登上全国舞台,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研学游、康养游……文化振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让传统与现代共鸣,让百姓真真正正获得实惠。

肇兴镇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案例,深刻印证了“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的深刻论断。一根筷子轻轻折,十根筷子抱成团。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贵州新农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